福田,佛教指善根和好的报应。每个人都希望有好的果报,包括生活物资与精神生活的富足。但是,佛教不认为善果报能从天上掉下来,当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想藉由幻想或三柱香、供果就能得到好果报,当然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看有无植福、培福,则什么是真福田就更重要了!
事实上,福田不在身外物或他人;而是在吾人的心田。福田也不仅限于个人的心地功夫;更扩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肠,不必刻意安排或期待何时何地去种福田,只要用心,则处处可福田,更懂得集资而广植福田。
《佛说布施经》:“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即知种福田不在于拿出多少钱财,更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做多少事,只要能随顺因缘,以平等心关怀一切众生,即是真布施。但是,虽说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但并不是要求外相上量化的平等;要深度体悟“慈悲力故于—切众生中,应等念,不应等观。何以故?菩萨行实道不颠倒如法相。”
《大智度论》载,唯有免除众生在人我相处外相上的执着与计较,才有可能顺法而行且不颠倒,才能回到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
执著于外相的计较,缺乏安忍心,就无法完成布施;自称善人者只做表面上的善,得不到心中想要的回报,还会生起嗔恚嫉妒、忧悲苦恼之心,完全已被自己尚未降伏的贪嗔痴等魔军占据了心田。
《摩诃止观》提到:“若能了达安忍则开佛知见。……住忍辱地柔利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名安忍心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太多的境遇需要忍辱的功夫,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佛门认为菩萨广植福田种种善行,也要有忍辱的究竟圆满功夫。当大众嫌弃吾人的善心好意时,惹起嗔怒心,则不只是不再愿意发心助人,甚至于“—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而起幸灾乐祸等情绪,故佛典中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三轮休空”的智能,自能安忍于—切的境遇而不起烦恼,才能达到真正利他而自利的实效,故只要能“安住其中永断一切习气相续,是菩萨摩诃萨能永断一切习气相续故,能正自利,亦正利他。”就可以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精神。 佛教为了促进社会繁荣和谐,集社会大众之善款净财,推展社会上种种公益事,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团体种种的社会公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老、病、死等生活资料的救济,会扩及到社会广植福田的公益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