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名 佛教宗派 佛教礼仪 佛教典藏 佛教节日 大德高僧

 

道安——首倡释姓规范寺制
【字体:

道安(312385),俗姓卫,东晋时期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号“漆道人”。

《祐录·道安传》说: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于是,其师来自天竺者,师姓“竺’,弟子也姓“竺”;其师来自月支者,师姓“支”,弟子也姓“支”;其师来自安息者,师姓“安”,弟子也姓“安”,如此等等,“姓各不一”。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本师”既是释迦世尊,佛的出家弟子,即当以“释”为姓,乃以“释”命氏。从此后,出家僧尼,均姓“释”。

道安“僧尼轨范,佛教宪章”创制人,使“天下寺舍”,“则而从之”,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定立寺院规制的人。道安身体力行,自律甚严,他的弟子亦多奉法唯谨。

道安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像貌拙陋,为人却很聪敏。他七岁(据说道安自幼失去父母)开始念书,读两遍便能背诵,记忆力极强。十五岁时,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转而出家,研习佛法。因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少年道安,奉命唯谨,并无怨言。过了几年,道安方才向他的师父要求阅读佛经,师父随便给了他一卷约五千来字的《辨意经》,道安利用田间劳作的休息时间,读了这部经,而且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以经还师,要求另换一部。师父责问他:昨天给了你一部经,你还没有读完,怎么又要再换一部经?道安回答道:昨天给的那部经,已经背诵下来了!他师父不怎么相信,却还是又给了他一部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仍用田间休息时间阅读,并且也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将经还师,他师父感到有些意外,并且当面让道安背诵一遍,果然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异,这才发现:他的这位“其貌不扬”、为人诚实的徒弟,原来是很不寻常的。于是,他便“刮目相看”这位徒弟了。不久,他为道安授具足戒,道安遂成为一名正式僧人;接着,就让道安外出游学,冀以深造。从此,道安就开始了他出家以后的游学生涯。

道安到了邺都(今河南临漳),在中寺遇见神僧佛图澄,遂师事之。佛图澄对道安深为器重。众人见道安容貌不扬,颇轻鄙之,佛图澄就对他们说:你们可不要瞧不起道安,他的见识,可比你们这些人高明得多呢!而且,佛图澄每次讲经,都要道安为大家再复述一遍,道安辞锋锐利,屡挫群疑,众人这才大为叹服。于是遂有“漆道人,惊四邻”的赞语。

后来,道安又到了濩泽(今山西晋县境)。不久,又与同学竺法汰(亦佛图澄弟子)来到河北的飞龙山:又到太行、恒山,并在这里创立寺塔(慧远就在这时从道安出家)。于是,“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僧传》之言,虽不无夸张,但于此也可以想见,这时的道安,已经是相当知名的了。

道安四十五岁时,又回到邺都(《僧传》作“丠部”,误),住受都寺,徒众已有数百人。这时,石虎已死,冉闵作乱,河北一带,甚不安定。道安乃西适牵口山(在邺之西北);不久,又率众到了王屋、女林山(今属山西)。

从佛图澄死(348)后的十五年(349364)间,道安(及其徒众)一直辗转活动于河北、山西一带,边禅修,边讲学。后来,他又避乱渡河而到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山栖,木食,修学”。

汤用彤先生曾经说过:“盖安公……恰逢世乱,其在河北,移居九次,其颠沛流离不遑宁处之情,可以想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以下简称汤《史》)则道安在北方的游学时期,实在也就是颠沛流离的时期。但是,尽管这个时期的道安,颠沛流离,不遑宁处,而他仍能于荒乱中寻求宁静,于奔波中聚众讲学。这个时期,追随道安、从之受学的门弟子,已有法汰、慧远等五百多人。于此可以想见,这时的道安,虽然居处不定,而道安门下,确已成为佛教重镇。

道安到陆浑不久,起自北方的慕容氏(一说慕容,一说慕容恪)略掠河南,安乃率众南下,行至新野,道安对他的弟子们说: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弟子们表示愿听老师的吩咐。于是,道安便在新野作了第一次分张徒众的安排:乃令法汰诣扬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而道安本人,则率弟子慧远等四百多人南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就是在这次行色匆匆的南下途中提出来的。关于让法汰去扬州,《世说新语·赏誉》(下)竺法汰条下,刘孝标注里也曾言及之:(释道安)欲投襄阳,行至新野,集众议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乃分僧众,使竺法汰诣扬州,曰:彼多君子,上胜可投。法汰遂渡江,至扬土焉。梁《僧传》卷五《竺法汰传》里,也记载了这件事:竺法汰,东莞人,少与安同学。……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忘矣。至于高会净国,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壹、昙贰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关于法和入蜀,梁《僧传》卷五《法和传》说:释法和,荥阳人也。少与安公同学,以恭让知名。因石氏(按:应为慕容氏)之乱,率徒入蜀,巴汉之士,慕德成群。后来,道安到了长安,法和也自蜀入关中,助安弘化。

道安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到达襄阳,既达襄阳,复宜佛法四方学士,竞往师之。从此,道安开始了他行履中的第二个时期——襄阳弘化时期。

道安到达襄阳后,征西将军桓豁,镇守江陵,邀安移住江陵;及朱序西镇襄阳,又请道安回住襄阳。朱序称赞道安为道学之津梁,澄治之。道安先住襄阳白马寺,旋因该寺狭窄,难以容众,乃在官僚、豪富们的赞助之下,另外创建了一所有四百多间僧舍的枟溪寺(同时还修建了一座五层之高的佛塔)。从此,道安结束了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相当优裕的环境中定居了下来。

襄阳名士习凿齿,早在道安还在北方时,就已与之致书通好,并且恳切表示希望道安能到南方来。道安到了襄阳,习当即前往拜访道安;不久,并致书谢安,称誉道安: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数百)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吾由来所未见。……恨足下不同日而见!习氏认为,道安既不靠幻术惑众,又不靠权势压人,而门徒数百人之所以能够洋洋济济自相尊敬,靠的全是道安本人道德学问的感化。于此可以想见,道安是多么的见重于当时。

高平郗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同上)之意。

道安到了襄阳之后,不仅受到了桓豁、朱序、郗超之流的达官贵人以及习凿齿这些豪富名士们的推崇、礼敬,而且还受到了东晋皇帝的礼遇。据梁《僧传·道安传》的记载,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承风钦德,遣使通问。并特下诏书说:道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德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济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出家僧人,竟能享有同王公一样的俸给,可谓荣崇之至!

由于环境安定,条件优越,道安在长达十五年(365—379)的襄阳时期(《道安传》所谓安在樊沔十五载),是他最有建树的时期。在这十五年中,他不仅每年要讲两遍长达二十卷的《放光般若经》,从不废阙,而且还从事于注述等等其他的各种宗教学术活动,且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完全可以这样说:道安在襄阳(樊沔)的时期,是他一生中业绩卓著的时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二月,秦将苻丕攻陷襄阳,道安(与守将朱序等人一起)被致之长安。根据梁《僧传》卷六《慧远传》的记载,道安在离开襄阳之前,又一次分张徒秦将苻丕寇并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后来,慧远定居庐山,名振一时。

道安到了长安后,秦主苻坚高兴地对他的仆射权翼说:我以十万之众攻取襄阳,结果止得了一个半人。权翼问他谁是一人,谁是半人?他说: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一天,苻坚出游,要道安与他同辇,权翼认为:道安乃毁形贱士,岂能与天子同辇。苻坚则很生气地说:与道安同辇,这并不是安公的光荣,而是他这位大秦皇帝的光荣。并要权翼扶安升辇(详见梁《僧传·道安传》及《晋书》卷114《载记·苻坚下》)。于此可以想见,苻坚对于道安,是多么的推崇备至。

道安住在有僧众几千人的五重(级)寺。由于受到苻秦的崇敬,所以道安在长安的生活环境,也还是相当优越的。道安则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弘化事业。

首先,道安到长安后,便致力于译经事业。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卷十五《道安传》说:安笃志经典,务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及僧伽提婆等,译出众经百余万言。道安还常与沙门法和铨定音字,详核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同上)。

其次,在组织、赞助译经的同时,道安仍还致力于讲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在襄阳,每年要讲两遍《放光般若》;到长安,每年仍要讲两遍《放光般若》。于此,不仅可以看出道安的为法之殷,而且还可以看出道安对于《般若》经典的兴趣之浓。

由于道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以致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赋诗者,皆依附致誉(《祐录·道安传》)。苻坚且敕学士内外有疑(者),皆师于安,以致京兆为之(谚)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于此可见,道安不仅在佛教界具有影响,而且在当时长安的知识界也具有相当影响。

道安死于苻秦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28日,终年七十二岁。

道安在他的《增一阿含经序》(《祐录》卷九)里说: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岁在甲申(按:即建元二十年——384)夏出,至来年(按:即建元二十一年——385)春乃讫。……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四十日乃了。死于是年二月八日的道安,既参与了《增一阿含》的翻译,又为这部新译经典撰写序文,道安为法的殷勤,于此当可想见。

孙绰撰写《名德沙门论》,称誉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按:名,或为之误)理。又为之赞说: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备,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道安之见重于当时,于此可以想见。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