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名 佛教宗派 佛教礼仪 佛教典藏 佛教节日 大德高僧

 

释迦牟尼——如来佛祖
【字体:

释迦牟尼Sakyamuni ),梵语。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相传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记载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以此证明了佛陀确是一个历史性人物。

释迦牟尼,汉译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是不着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

话说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名叫迦毗罗卫国,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王后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经典记载,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说九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五明)。太子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太子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但是,悉达多太子却在19岁时出家修行。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而产生修道之念。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解脱。太子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而对于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慈悲的佛陀应才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删阇耶)的学生舍利弗目犍连,还有大迦叶,堂弟提婆达多阿难、儿子罗睺罗等无量数众生。

因为佛陀的传教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开示菩提心、出离生死等,令证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佛陀的教化越广,新皈依的弟子就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也是意料中的事,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正是,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僧团创立后,也产生了大量的在家信徒,凡是遵守不杀生等五戒及佛陀教化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中同样可以证得菩提。相传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优婆夷)是耶舍的父母,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入涅盘,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