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名 佛教宗派 佛教礼仪 佛教典藏 佛教节日 大德高僧

 

佛教寺院浅释
【字体:

佛教寺院为佛寺之通称,乃安置佛像并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处所。寺院的别称很多,如: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也有称寺刹、僧寺、道场、佛刹、梵刹、栴檀林、檀林、绀园等,更有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远离恶处、亲近善处等别名,各有自己的意思。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

一种叫作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蓝摩,义为园,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所以寺院别称“伽蓝”。

一种叫作阿兰若(简称为“兰若”,又作阿炼若、练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之安静而适合修行之场所,即在村外空隙的地方,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处。

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因此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所以称寺院又称为“十方僧物”。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

精舍,意为修行精进者的居舍,并非精致的小房子的意思。印度最早之寺院,为佛世时设于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卫城之祇园精舍。

丛林,僧伽蓝摩本意就是丛林。《大智度论》卷三说: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现在一般指禅教寺院 。

宝刹,“刹”意为土田、国土,佛教称寺院为“宝刹”,指寺院是庄严的地方。

佛寺又称“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之建筑物,或指官舍。至唐代,因敕建大慈恩寺作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起源。至唐末,称佛寺为院者甚多,宋代官立之大寺,亦多称为院。

我国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谓溯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造立之白马寺。其后,继有武昌之昌乐寺、慧宝寺,金陵之保宁寺,苏州之通玄寺,扬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洛阳一带造立寺塔者不少,达官显贵多有舍宅为寺者。译经三藏竺法护亦于长安青门外营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远近道俗。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

南北朝时,南朝之建业(南京)有瓦官寺、同泰寺、光宅寺等大寺院。北魏则于兴安元年(452),下诏天下郡县各造浮图一所,未久,设沙门都统以掌理僧尼事宜。熙平元年(516),在都城洛阳重建永宁寺,景观极为壮阔。东魏兴和四年(552),境内寺刹达三万余所。其间历经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及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先后二次之毁佛事件,寺院及僧尼深受残害。

隋代统一后,振兴佛教,建设寺院,天下道场始渐恢复旧观。唐代造寺之风更盛。然武宗会昌法难时(845),佛寺大量被毁,其后幸经宣宗加以复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度下诏毁佛,破坏寺院三千余所。

自唐中叶至五代,禅宗大盛。至宋代,教寺多改为禅寺。尔后元明两代造寺之风亦盛,并依禅、教、律而分为禅寺、讲寺、教寺三类。

禅宗称寺院为丛林、禅林、禅阁等。即集合众僧使之规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齐整,故以比喻之。丛林之中,若师家依法系传法予弟子而任住持者,称为“法门丛林”;度弟子担任住持之寺院,俗称“子孙丛林”。若广招天下大德高僧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之寺院,称为“十方丛林”,或“十方刹”。

佛教的寺、庙、观、庵,有着不同的由来和区别:

寺,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九卿所居称。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

庙,我国古代将供祭祖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廊庙。先秦后规定,凡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妈祖庙等。

观,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所以,自汉以来,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

庵,在佛教中,凡居住女性僧人(即尼姑)的庙称为

寺、庙、观、庵有着本质的区别:

寺、庵供奉的是佛,主持管理事务的是法师。

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

而观则是属于道教的,奉祝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

寺庵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庙中的神,是人的偶像化;在庙中祭祀,主要是对功臣先烈的缅怀和纪念。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