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名 佛教宗派 佛教礼仪 佛教典藏 佛教节日 大德高僧

 

比 丘
【字体: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大智度论》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见的意译。隋·吉藏《法华义疏》卷一说: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

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权)

关于比丘的种类,《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认为有四种,即︰

 (1)名字(名想)比丘︰仅有其名,而行为不如其实者。

 (2)自言(自称)比丘︰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者,或指剃除须发,披着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之贼住比丘。

 (3)为乞(乞丐)比丘︰从他乞食故名,如婆罗门从他乞时,亦言我是比丘,是名为乞比丘。

 (4)破烦恼(破惑)比丘︰能知见、断诸漏结缚烦恼、拔尽根本的比丘。

此外,《四分律》卷一举出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着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大宝积经》卷一一四列有阿兰若、乞食、畜粪扫衣、树下、冢间、露处等六种比丘。

国人常将比丘称为僧人或和尚。实则这三个词汇原意并不相同。“僧”是梵语sangha(僧伽)的音译,指僧团,是对出家众(团体)的称呼。“和尚”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对自己的师父的尊称,故又译为亲教师,与比丘一词,涵意不同。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