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77人遇难,出人意料,举世震惊。作为北京市民,一想到在二环路上开车居然能被淹死,无不谈水色变,砸汽车玻璃的小锤子销售量暴增,整个北京似乎都笼罩在随时砸车逃命的氛围中。
不管民众对善后工作有多少不满,此次灾后一个被铭记史册的事件,是政府公布了所有遇难者的名单及资料。特别是当中央电视台将所有遇难者的姓名一一念出的时候,全体中国人都默默感受到了国家的进步,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共识。很快,河北省也公布了部分遇难者名单。媒体更是一片赞扬,称赞这种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应该成为今后所有灾害处理的惯例。
平心想来,人生活在宇宙之中,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对于在自然灾害中的亡者,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存有一份特殊的敬意,都会在对死者的悼念中汲取教训,积累应对灾难的经验与力量,这似乎也成为夭亡者对生者最后的启示。然而,在很多时候,遇难者的资料居然成为所谓的“国家机密”。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往往公布一个数字了事,没有遇难者的身份等资料。这既不能体现对遇难者的尊重,更使幸存者心存疑虑,怀疑数字的真实性。这样的灾后处理方式,如何能告慰亡者,安抚人心?天地无私,这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企图隐瞒真相的行为,可能会对少数人的官位等利益有短暂的好处,但却破坏了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任。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微博、飞信使每个人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那些掩盖真相的做法,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为掩耳盗铃、害人害己的笑柄。
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的是对待亡者,要保持特别的尊敬,如此民众才会走向道德与文明。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在传统社会,人际网络主要建立在血缘、地域基础上,一个人去世,会影响到亲戚、乡邻、朋友。如何对待亡者,既体现了对亡者的态度,更对活着的人有重大影响,这涉及到全社会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态度,意义非同寻常。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丧事无论在民间还是官府,都是最重要的社会仪式,原因就在于此。
在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血缘、地域联系削弱了,“慎终追远”的价值是不是也随之降低了呢?在个人层面上,城市人对祖先的祭奠方式与乡土社会已有显著的不同,祠堂、祖先牌位、祖坟等表现形式已经很少见了;但另一方面,现代化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人际网络,如同学、同事、同行,个人命运反而受到更多的关注。现代化使城市乃至全球成为一体,一个人的死亡,很可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就像那位在二环路上遇难的司机,可以说使北京所有的驾驶员都有几分兔死狐悲之感。因此,在整体上,现代化反而强化了慎终追远的意义。
宗教关心的是人的终极存在。对于死亡,各种宗教都提供了丰富的解释方式,其核心目的,都是告慰亡灵,安抚生者。北京水灾之后,通州的佑胜教寺很快就为遇难者举办超荐法会,并为灾区捐款。而最擅长救灾的慈济基金会则迅速成立了赈灾协调中心,向灾区发放5000份救灾物品。还有更多的佛寺、教堂都在宗教活动中向遇难者致哀。凡此种种,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为这座城市、为整个社会增添着温馨、正面的因子,功德无量。
来源:2年08月01日 中国民族报 /佛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