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

 

宗教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国盛则教兴。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宗教才能健康地延续和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共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

 

凝聚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力量,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据统计,我国现今有1亿多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筑就中国梦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要同心协力,共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建设和奋斗。

建设健康发展的当代宗教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共同愿望。宗教界人士有责任团结与领导信教群众,把实现自己的信仰追求、幸福生活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共筑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自身建设是宗教的内在自觉道路,是宗教能够继续在新时代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支持宗教界加强思想建设、教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新阐述,以中国梦和中国精神来鼓舞和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协同自律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

追求理性价值观念,弘扬人本关怀

赵朴初先生曾指出:“宗教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利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人间正气,有利于引导人们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精神、价值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方式,宗教体现出一种健康、合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渗入到信教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对信教群众形成健康的道德伦理、乐观的人生态度、文明的生活方式、文雅的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凝聚着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教的终极追求,如佛教的“觉悟圆满”、道教的“天人合一”、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美好天堂”,都是一种人生理想,一种现世追求,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生命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的终极追求与中国梦要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相通的。

其次,宗教浓缩着人类的哲学、伦理、艺术及生活态度,嵌入了人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代中国宗教,无论是佛教、道教的追求本真理念、弘扬人本关怀,还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既重现世努力、又能超然物外,都引导信教群众正确对待心与物、利与义、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关系,为现代化社会与世俗化环境下处于生存困惑中的信教群众提供一种价值照明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信教群众化解心理上的迷茫和苦恼,还有助于信教群众提高心性修养,营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

坚持爱国爱教的自觉性,增强国家意识

一个好的信教群众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公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宗教文化所能提供的价值资源首先表现为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宗教界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紧紧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从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理想,到道教的“济世利人,护国爱民”的道德精神境界;从伊斯兰教“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天主教“爱国爱教都是天主的诫命”,到基督教“一个好基督徒应当是一个好公民,爱国是基督教的本分”,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的爱国主义理念。

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宗教界要继续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决反对和抵制利用宗教进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要深入挖掘中国宗教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利用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宗教优良传统教育活动,引导信教群众增强在新形势下坚持爱国爱教的自觉性,增强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在重大问题上坚持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最高利益,既做一个好教徒,也当一个好公民。

加强道德建设,传播社会道德正能量

宗教的积极入世精神不仅体现于爱国主义层面,还体现在济世利人、服务社会的伦理文化层面。

任何宗教都包含着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道德观念,都有伦理的规范和道德完善的诉求。就此意义而论,宗教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信仰,宗教生活也可以说是一种伦理生活。宗教的道德文化特征,在于它不仅强调信教群众个人的道德自我完善,更在于提倡把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作为信教群众的道德信念,体现出一种慈悲济世、造福社会的“大德”精神。如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倡以实现人间佛土为己任,提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要求信徒“和光同尘,济世利人”,提倡积善修德、弃恶从善、齐同慈爱;伊斯兰教主张亲爱邻里、诚实公正、谦虚谨慎;天主教和基督教强调荣神益人、爱人如己等。

这些宗教道德规范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信教群众的言行,还可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今日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宗教界应当通过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宗教教义、教规中的道德文化,向社会传播社会道德的正能量。

发挥从事慈善事业的优势,增进社会福祉

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积极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宗教将公益慈善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加上由于历史积累在公益慈善方面形成的公信力,使宗教慈善事业具有先天优势,成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可或缺的一支有生力量。

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宗教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慈善活动,有利于培养信教群众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提升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宗教界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的自觉性;有利于宗教界在全社会弘扬互助互爱、扶贫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更好地展现和提升宗教界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缓解慈善需求缺口,分担政府负担,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公益慈善事业是弱势群体实现中国梦的一双翅膀,是宗教实现中国梦的有力实践。今后,宗教界要继续发扬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在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助残养老、医疗卫生等更多公益慈善领域发挥作用。

注重生态关怀意识,体现和谐生态文化观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宗教亦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宗教倡导慈悲宽容、勤俭节约、护生戒杀,强调众生平等、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等理念,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资源和优良传统,可以为化解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玲珑巧妙的文化智慧。

我国各大宗教都怀有鲜明的生态关怀意识。如佛教的“缘起论”强调万物一体,“无情有性”说强调万物都有佛性,“众生平等”说倡导尊重生命、戒杀放生;伊斯兰教倡导改造自然而又顺应自然、爱惜事物而又合理开发自然的理念;道教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主张,体现了尊重自然、爱惜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理念……丰富的宗教生态关怀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宗教界,应当更加积极地挖掘和弘扬各宗教思想和教义中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总结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好传统和好做法,把宗教思想和教义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发挥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开展对话交流,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宗教的发展和机遇与世界宗教紧密相连,在促进世界宗教和谐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宗教倡导宗教和谐理念,积极开展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交流,实现中国宗教与世界宗教和谐相处。如中国天主教发出了“发挥优势共建和谐宗教,五教同光,共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倡议;佛教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努力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愿景;伊斯兰教大力提倡和平和睦、爱国爱教、“两世吉庆”、宽容仁慈的基本思想;基督教、道教也都祈祷世界和平。中国宗教共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层次表现,即强调人性、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表达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维系社会共存、阻止道德堕落、谋求世界公平和谐的要求和美好希望。随着全球化的加快,中国宗教与世界宗教也加快了相互协调的步伐。中国宗教珍视与世界宗教的友好关系,在坚持独立自主、爱国爱教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交往和交流。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释放宗教正能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宗教界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肩负起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神圣职责,向全社会传播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要大力提倡宗教和谐理念,开展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交流,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要顺应时代的召唤,与祖国共奋进,与中华民族同命运,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20140627日 中国民族报(文:马志丽、丁耀全)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