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修持

一切的佛教修行方法,是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包含的。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戒学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来收摄身口意三业,以便更进一步来自净其意(定学、慧学)。而五戒是消极的断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

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成为专门学问,我们在家人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除了五戒十善外,八关斋戒、菩萨戒也都是四众弟子所必须修学的。

而这些戒律的受持,都必须先依照受戒仪轨来受戒,再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各戒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以及开遮持犯等细节,方能持戒清净。

定学,即是修学禅定,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其修学方法,依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中所云,正修之前须具足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科,即:

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诃五欲:诃色、声、香、味、触五者。

3.弃五盖: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以五法盖覆心神,使不能发定慧,故称为盖。

4.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身不缓不急、息不涩不滑、眠不节不恣、食不饥不饱。

5.行五法:欲(即对此修行有好乐之心)、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摩诃止观卷四中说: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具足此方便,则进入正修行。

修定方法有多种,例如诵经、持咒、念佛、数息等皆可,但可以归纳为三种止行,即:

一、体真止

乃针对空观而立。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者,称为体真止。以其彻达因缘和合诸法空无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缘妄想而证空理;空即是真,故称为体真止。若达此境地,则发定、开慧眼,能见第一义,成就真谛三昧。

二、方便随缘止

又作方便止、系缘守境止。乃针对假观而立。菩萨随缘历境,心安于俗谛而不动,称为方便随缘止。盖菩萨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随缘分别药病,以教化众生,并安于俗谛,心不为外境所动。此能开法眼,成就俗谛三昧。

三、息二边分别止

又作制心止。乃针对中观而立。指不分别生死与涅盘、有与无等二边之相。盖前述之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合于中道。既知真非真,则为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为有边寂静,亦即息真俗二边而止于中谛。若达此境,则发中道定,开佛眼,成就中道三昧。

以上都是从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若从不同宗派立场而论,则有许多不同修定、修止的方法,在此不多叙。

慧学,梵语般若,翻译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佛法与世间学问、宗教最大的不同,即在此般若智慧,因为一般的世间学问或宗教,都没说一切法无我缘起性空

故知:慧学即是修学此缘起性空之理,将自己的身心状态与此空性相应,更进而明了一切万法无非皆是无我、空性

修学慧学,经论中常用修毗婆舍那、修来说明。若从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来说,系对于一切的存在,可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即:

一、空观

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

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言之,不停滞于,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

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作者智海法师)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