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佛教的结集

结集,是佛教的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即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学说进行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成为经典。这种会议称为结集。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佛陀灭度后,为使正法传至后世,大迦叶尊者招集五百阿罗汉,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结集了世尊的教法。这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佛经,再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戒律,最后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诵出论藏。五百罗汉听闻,都认可后,便确定下来。当时,并未落为文字,师徒以口耳相传而已。这就是第一次教法的结集。

另外,在王舍城南方的毗玛那婆嚩哇山中,上百万菩萨另行结集大乘经典。由金刚手菩萨主持结集经藏,由弥勒菩萨主持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主持结集论藏。此即清辨论师所著《中观心要八十颂释》中说:“大乘为佛所说,而根本的结集者,为普贤、文殊、秘密主(即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非如我等的根本结集者为声闻大众。因大乘之语教,非彼等(声闻)的行境。”所集分藏于龙宫、天宫等处,在大乘教法当兴的时候,由有缘的菩萨取出,流传至人间。如龙树至龙宫取出《华严经》,无著菩萨入定至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在人间传讲等。 

第二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后一百年左右,毗舍离的出家人将十种本来戒律不允许之事,规定为如法。如盐和姜可以贮存,供日后食用;午后,太阳的影子超过两个指头仍可进食;吃完一次,还可以换个地方再吃;制作座具可以随意大小;出家后仍可继续学习俗家时的学问等。如此擅自改动戒律,不利于佛法的弘传,以耶舍为首的七百比丘,便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重申经律不可更改。此次结集参加者多为长老比丘,故称“上座部结集”。

对于上座部结集,毗舍离的非法出家众不服,便招集上万人另行结集,再次确定十事如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从此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以至于分为十八部。其所持教义、学说和所守戒律各有不相同处,之间互相辩驳诤论也与日俱增,佛法因之逐渐衰落。

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中则说,上座、大众两部分裂的原因不是因为“十事”,而是因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提倡五种邪说。  

第三次结集:第二次结集后二百多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他崇奉佛教,每日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修行人,其中也混有一些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进行第三次佛陀教法的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论的问题,其中整理出不同派别的论点,予以肯定或否定,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在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以上是南传佛教的记载,在北传佛教中,则无任何文献记载此事。 

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的典籍记载,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大概2世纪人)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他们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对经、律的注释已经失传,唯有对论的注释保存下来,即是《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

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称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此外在唐朝时,藏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莲花生大师为上首的印度五百位有实修证量的大成就者,将当时五印度所有经典翻译成藏文,并一一作了甄别,确定。这其实也是一次佛陀教法的结集,但因南传、北传佛教界近代才知此事,故一直未受重视。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