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观音•莲花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代表了慈悲。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念颂观音的名号,就会得到观音菩萨的解救。正是由于观音有解人于厄的大慈大悲精神,被人们看做救苦救难的救世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桂仑因到普陀山观音道场礼拜,从此与观音菩萨结缘,并且成为他一生的观音情结之一。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当香灯,一天到晚坐与吃都在殿上,陪伴着千手观音菩萨,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随口颂出:

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

哪怕恶风翻大浪,未闻沉着般若舟。

世人学仙无别法,慈氏欢喜无生尤。

抬头见喜向上宗,当来下生大肚佛。

大悲道场观自在,殿堂文殊普贤王。

香敬三贤悲智愿,灯光遍照十方佛。  

佛教是一个讲智慧的宗教,教人如何认识人生,怎样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去执著,无所得的般若认识是佛教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生活态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按规律来运转的。云高水流,都是自然界自己运动的结果,人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担忧。桂仑看到了这一点,强调众生要建立这一认识的必要性,指出有了这一认识,就能有一个“且优游”的心态,而佛教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认识,所以才能在恶风大浪中自如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传统的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讲成仙,要人不死,佛教讲成佛,要人无生。因为有无生就有无灭,在佛教看来,世界万事万物是没有实体的,本性是空,所以诸法之实相是无生无灭的。但是世人不知道这个真理,妄见有灭,迷恋生死,因而才有了生灭的烦恼,流转于生死之间,如果认识到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即可破除生灭之烦恼,摆脱生死轮回。掌握了无生的道理,就是“抬头见喜”,向上一步,即可升到弥勒佛的世界。所以桂仑总结说:“善净其心,入息忍地,住无生法,出止观门。”也就是说,常做到清净心,遇事要忍让,坚持无生的认识,修止观法,这是佛教的基础。

现在的“七塔报恩禅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绪年间慈运老法师得到皇帝的赐额后而取的名字。在明代时七塔寺被称为“补陀寺”,是普陀山的前山,凡是到普陀拜观音菩萨的人,都先来此拜过之后,再坐船到普陀山礼拜。所以七塔寺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七塔寺的大雄宝殿原名圆通宝殿,是主供千手观音的殿堂。光绪十七年辛卯,慈运长老重修,改为今名。广五间,中间供千手观音菩萨,左供文殊菩萨菩萨和普贤菩萨,殿后又有观音菩萨像,五百罗汉石刻分于左右及后壁上。大殿为两重躐角式,周围均系方石柱,上镌各种联语。桂仑厮守着观音、文殊和普贤诸菩萨,终日上香点灯,敬拜观音菩萨的悲,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因此由他点亮的灯光,不仅是对菩萨们的敬意,而且还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场。桂仑的寥寥数句法语,语言通俗,不仅包含了深邃的佛理,还将七塔寺大殿的特点和它的宗教意义,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全部都点出来了,这不是言简意赅吗?  桂仑对观音菩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到七塔寺后,曾经专修观音,颂念观音名号。他在西方殿当香灯,坐参观音如来名号,即观世音菩萨,心里从此豁达,感到“过去正法明如来,进了门梵音海潮音胜比世间音,心里清净故,心清净比海还深,比海还宽,如俗所喻: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是没有底的。”他不识字,对经文虽不能完全掌握,但是他认为只要专心颂念,就能得到解脱开悟。他强调:“我念心经常念不好,念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念下句记不起上句。我自思观察我的心念比天上的星还多,与心经不相应,即自知心在菩萨在,心观自在观自在,了无自在无自在。心在菩萨在,心不在菩萨不在。”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予人解脱,到达解脱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大自在。佛教认为,境由心造,众生的业皆由心起,因心所做,因心所报,因果关系始终存在,丝毫不爽。因此,心存正念,就是生起正信的基础。信仰观音菩萨无论是对己自利或是对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桂仑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这一道理,“三门常请净,寺中观自在。三门不清净,何处有自在?”他得到了大自在,自作诗云:

久闻莲池水,脚跟烂污泥。

欲念洗一洗,莲子十万生。

妄想淹死您,二手抱虚空。

拆开漫开狂,去了当明士。

打破虚宝殿,遍见观自在。

心在菩萨在,念佛田是水。

眼闻释迦佛,耳见观世音。

门口弥勒佛,三门三世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佛教以莲花为其象征。据佛经记载:佛陀降生前,净饭王的宫廷中现出八种瑞祥之相,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入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入胎……。佛陀成道后,转法轮(布道)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喷水,代表“入胎”,有时只用一朵莲花代表。在转法轮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细刻的大莲花上,位于池中央,池中锦鳞闪闪,小莲花围绕着佛陀开放。其实,因为印度炎热,风土民俗及人们审美意识对绿荫碧水尤有踵。碧绿的荷叶托着粉红、洁白的莲花,可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许的凉意。佛陀创教以后利用民众爱莲的心理随机施教,以荷花为喻来演说佛法,因为荷花有在污不染、洁身自处的品格,可以教化众生超凡脱俗。

莲花因其洁白高雅,还象征着佛教的教义纯洁高尚。《华严经》说,大莲花有四义: 一、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自性开发,如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众圣所用;四、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观音菩萨就是来自于《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这部经则更是对莲花称赞有加,认为花必有莲,因含万行,果圆万德。因莲有花时,是佛法方便的显示,无能知者。花开莲现时,是方便之中有真实不变,而不能知。花落莲成时,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三乘中唯有一佛乘为最高,圆满上地。

此外,佛门还用莲花来比喻菩萨有十种善法,即:

一、离诸染污。菩萨能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於水而不为污坭所染。

二、不与恶俱。菩萨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共俱,比喻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三、戒香充满。菩萨于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比喻莲花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

四、本体清净。菩萨身心清净,无染无著,比喻莲花生时虽处污坭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

五、面相熙怡。菩萨心常禅悦,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悦。

六、柔软不涩。菩萨于诸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比喻莲花,体性柔软而复润泽。

七、见者皆吉。菩萨形相美妙,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花,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八、开敷具足。菩萨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花开敷而华果具足。

九、成熟清净。菩萨妙果成熟,六根清净,比喻莲花成熟,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

十、生已有想。菩萨证菩提果,比喻莲花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已有莲花之想。 

桂仑在诗中充分表达了莲花的洁净品格,莲池泥污水清。用清净的莲池水来洗去邪恶的欲念,就可以获得正果,就像因有莲花而生出众多的莲子果实。人之所以有各种烦恼,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妄想太多,能让人窒息,就像江海一样,把人淹没死。也像用两只手去拥抱虚空,什么也捞不到。只有用分拆的方法,将这些原本十分明白的道理一一讲出来,去掉了我执,才能当个明白之士。打破了虚空的樊篱,无处不见观自在,心里有菩萨,菩萨才与你同在,所以念佛田就是莲池水。众生用眼见释迦佛,耳观观世音菩萨,入寺先见的是弥勒佛,寺院的三门就是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一切大菩萨,莫不都是行的六度(摩诃般若波罗密)。桂仑毕竟不是文化人,他的佛学知识还是有限的,他所说的释迦、观音和弥勒“三世佛”,与经典所说的迦叶佛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为现在佛,弥勒佛为未来佛并不一样,因为七塔寺是观音菩萨道场,只供千手观音菩萨为主尊,寺里没有释迦牟尼佛像,但是门口有弥勒佛像,所以他按照七塔寺的特点,重新解释了三世佛,其情有缘,其理亦通。特别是他强调了“眼闻释迦佛,眼门听参;耳见观世音,耳门圆通;门口弥勒佛,门口出入”之眼、耳、口“自性三门”,也就表明了,要用心眼耳来参究佛法,做到心中有佛。

桂仑不仅自己潜修观音,还鼓励弟子也要修这个法门。他告诫弟子彭慧说:您要三门关好,眼闻释迦佛,耳见观世音,门口弥勒佛。三门三世佛,一切菩萨摩诃萨。自性三门,眼门听参,耳门园通,门口出入。走遍天下都不自在,在是在您心里头,心在菩萨在,心不在菩萨就不在了。心都不在何处觅自在?走遍天下都不自在。

“三门关好”,方能得自在。具体地说,就是心中要有菩萨在,以心观佛,以心念佛,即得自在,由是才能走遍天下,得到大自在的最高境界。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