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和谐社会

作者戴继诚: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长期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信众与其他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引导,积极利用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可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

  佛教思想可以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积极的资源

(一)佛教伦理道德资源的借鉴功能

1、待人接物中的诚信意识  佛教戒条很多,其中根本的被称为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不妄语一条,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出家人不打诳语,即说话诚实无欺之意。佛教还有十善之说,即出家僧侣与在家居士应该弘扬的十种美德。十善体现在身、口、意三方面:身业有三,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不邪见。

无论五戒还是十善,不妄语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条,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诚信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友善关系,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缺乏诚信友爱的社会必然造成人心的紧张与对立,冷酷与无情。在这一点上,佛教的诚信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2、对家庭与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有安定才能谈得上发展。社会和谐始于家庭的和谐,这就要求社会成员要担负起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当今社会,提倡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尤为及时与必要。

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即要求人们不能有不正当的性行为。事实上,这一条可以看作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在道德伦理上的黄金准则不邪淫不仅是对自己配偶的尊重,也是对别人家庭的尊重,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二)佛教的经济功能

1、调动信教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目前我国信仰佛教的群众遍于各行各业,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可以更好的调动他们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如在南方沿海地区,有许多港澳台实业家本身就是佛教居士,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对引进资金,发展经济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提高佛教旅游的经济价值  旅游经济被称为不冒烟的产业,是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全世界来看,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8%以上,而我国2002年的最好水平,也只达到5.44%,发展空间很大。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在浩浩荡荡的旅游大军中,佛教文化之旅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世界各国旅游者的必到之地。而正是这里浓厚的佛教文化吸引游客们的兴趣。没有长期佛教文化的熏陶,这些地区的旅游价值将大打折扣。

中国目前所有历史圣地、文化名胜,差不多都有佛教寺院。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带动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如在青海,交通部门最为繁忙的是开往塔尔寺的中巴;而每年到西藏瞻仰布达拉宫的就更多了。在许多地区,佛教文化旅游,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 佛教的环保功能

1、心灵环保的功能  儒、释、道三教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说。佛教认为人们的贪、、痴是造成心灵不得安宁的原因,称之为三毒。指出人们贪欲过重,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心灵的不安。减轻欲望,待人真诚,慈悲为怀,不仅会有利于减少与他人对立,也会养成平和心态,有益自己心灵的健康,所以要人们宽容、厚道。

宽容既是与人相处和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剂培养自己性情平和善良的良药。俗语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宽体胖是很有道理的。心境平和善良不仅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会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2、生态环保的功能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俗语说:世上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后一句话应改为天下名山僧建多。正是因为千百年佛教僧众的精心建设与维护,才使得一些佛教名山四季常青、绿水长流,成为人间仙境。当代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对浙江天目山有这样形象的诗句:人言名山僧占尽,荒山废寺谁问津;若非和尚勤护卫,何来天目古杉林。僧侣们修学佛法,注重内心的清净、平和,同样注重外在环境的清静、庄严,以整洁、协调的自然之态来妆点寺院,既净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环境,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佛教主张不杀生,具体表现为我国汉传佛教主张素食。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情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四)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功能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藏族、傣族等几乎全民族信仰佛教。做好佛教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民族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尤其在西藏,正确处理西藏佛教问题,对于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非常重要。

1989年,十世班禅圆寂后,我们成功地挫败了达赖在班禅灵童转世寻访过程中制造的种种阴谋活动,使十一世班禅得以顺利转世坐床。1995年,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十一世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题词:护国利民,充分肯定了佛教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作用。

在台湾问题上,由于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台独路线,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交流基本停滞,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文化、宗教的交往就显得非常重要。台湾有2300万人口,约有800万佛教信众,争取他们认同一个中国政策,也是我们的既定方针。2002年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首度赴台供奉瞻礼,历时长达37天,据统计,瞻仰佛指的台湾信众超过了400万人。这次佛指舍利赴台,对促进两岸交流、情感认同起到一定作用。台湾佛教界普遍认为,两岸同胞,同源同祖,同文同宗,血肉相联,佛指舍利必将为两岸带来和平,三通未通,宗教先通。可见,在促进海峡两岸友好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中,佛教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社会慈善福利功能

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平正义是重要指标。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只顾效率而忽视社会公正的现象。目前我国的贫富悬殊有目共睹,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

近年来,每当社会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时,或在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方面,总是少不了佛教界高僧大德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9月,全国佛教界为赈灾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三亿多元人民币。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

在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谐社会构建也为佛教转换自身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

(一)经济发展给佛教恢复生机提供财源支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佛教发展很快,大量寺院得到修复,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改观,寺院建设成绩显著。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全国佛教寺院基建投资上百亿元,古刹重光,殿宇庄严,改善了寺院弘法环境和僧人生活条件。广大僧侣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热情参与到现代化的建设中,为经济建设做出了有益贡献。

(二)多元文化并存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和谐社会将是文化多元的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将更为丰富,需求将更为旺盛。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佛教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社会上介绍佛教文化、佛教知识方面的书籍很受读者的欢迎,充分说明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渴望。反过来,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也会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与佛教发展应该是一个和谐互动的统一体。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包括广大信教群体的积极参与。当代佛教必然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诸多有益的资源,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