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美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因而有环保、禁核、限武的呼吁;但这些并未能有效而具体地达到和平的目的,因为“和平”并不光意味着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而是要求永久的幸福与安宁。经云:“内有不平不和之心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为缘,彼此互相影响,世界才有永无宁日的结果。”故只重视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视内心的净化,皆非真正的和平。
佛法着重于内心的净化,它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人类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所致,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因此,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所以,佛法才是和平主义的内容与力量。
以无我观致力和平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是纷争的根源。华文的“我”,旁边是个“戈”,暗喻“我”是引起纠纷的最大因素;英文的“我”是个大写字母,可以见得“我”是多么的自尊自大!人类往往因为执着于“我”的看法、“我”的财富、“我”的利益、“我”的名位,因“我”而自私,因“我”而执着,因“我”而爱染,因“我”而纷争,“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宁。《法华经.譬喻品》说:“我见太重之人,喻如饿鬼。”因此,欲求世界的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太虚大师:“如何才能和平?”大师回道:“慈悲无我。”所以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要消除心中的我执。
佛陀开示比丘:“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为了唤起世人舍除执染的错误见解,佛陀说法时,即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进而以无我的实践利益众生,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因为无我,则无对待;因为无我,则无颠倒。因此,“无我所招致的和平,才是根本的和平”。
以慈悲行实践和平
“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法句经》云:“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吾人若能彼此易位,若能视众生如己,则实践慈悲不难。
中国南北朝时,佛图澄为救度被残害的无辜百姓,以慈悲化度视人命如草芥的石勒、石虎,普救天下苍生,即为脍炙人口的一例。
阿育王征服印度诸多小国,怨恨不止,以慈悲摄受,以“法”教化,民心才肯降服,所以用慈悲和法的力量,才能化解凶暴。
佛教所提倡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来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的不做恶事,更要积极的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力行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吾人若能有此共识,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不欢时,即能以悲心施予安乐。《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瞋恚。”人人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果能如此,则世界才能和平。
以尊重心谋求和平
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去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要件。每一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就如眉毛在人的颜面上,与眼睛、鼻子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功用,但微妙处就在于少不了它,否则人的颜面就不像个人。中国的古人一直主张:君子不为苛察,要敬人、爱人,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要扬人之善,勿讦人之恶。
五个手指互相尊重,才能团结成一个拳头,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谋求和平。
中国战国时代为人称颂的“将相和”故事,即蔺相如尊重廉颇,并得到廉颇尊重的回报,赵国文武大臣得以和平相处,使赵国能避免强邻的侵扰,化戾气为祥和的美谈传颂千古。
佛教的信仰,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上。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轻视,怎能和平相处?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没有尊重的和平,不能持久;欲图持久之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佛门大众若能互重互敬,团结一致,则祈愿世界和平,当非难事。
以平等心进取和平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佛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宗教,因为佛教有平等的精神。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初成道时,即宣告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此一生佛平等的宣言,实为万亿众生得救的明灯。
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佛陀常说:“我不摄受众,我亦是僧数。”佛陀常为有病比丘洗涤身体,替失明弟子穿针缝衣,向初学比丘忏摩,佛陀以平等心与僧团大众相处,从未以统治者自居。这是说明平等必须要人我共尊,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该顾及对方的尊严,唯有人我共尊,才能达到彼此平等的境地。
平等更需要彼此立场互易,经典上一再提醒我们要如何增长慈悲胸怀,例如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处。
《杂阿含经》里的四不可轻,也说明平等的原则。佛陀主张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处处都树立了佛法和乐、平实、平等的风范。
因此,欲求世界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进取世界和平。
自由与和平是人类心灵生活的最高追求,尤其处在这个是非颠倒,战争迭起的时代里,人人自危,大家对和平更是渴望不已。
然而,综观今日举世纷纭,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谓“不平则鸣”。为此,一九九六年国际佛光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特别揭橥“平等共尊,和平共荣”作为大会主题,目的是希望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唤起地球人的觉醒与共识,让大家真正了解世间的混乱、动荡,处处充满危机,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所以,要未来能和平,要做到下列六点:
第一、在瞋恨之处散播慈悲的种子。
第二、在仇视之处施予宽恕的谅解。
第三、在怀疑之处培养信心的力量。
第四、在黑暗之处点燃般若的火花。
第五、在失意之处提出明天的希望。
第六、在忧伤之处增予喜乐的安慰。
如此才能获致和平,才能达到和平救世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