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脱离中华文化将成无源之水
——专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
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庆祝成立20周年之际,8月26日,中华文化学院统战教研部副教授王珍就佛教中国化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中华文化学院:非常高兴您光临为纪念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论坛,请问您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和佛教中国化?
学诚:中华文化流传至今有五千年时间,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的时候中国佛教创立了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是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创立起来的,它们在印度的佛教是没有的,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另外佛教在中国编纂了《大藏经》。《大藏经》不仅是印度的经典,也是我们中国的经典。慧能大师的著作,还有许许多多中国佛教学者的著作,都是融合中华文化之后的产物。以儒家为核心,佛教文化是同华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佛教中国化新的精进的过程。
不管什么宗教,大家都是在中华民族中生存发展的,为我们所学习,为我们所掌握,为我们所理解,为我们所传播,所以中华文化和中国各个宗教是一体的。中国文化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不是说哪一个单一民族的创造。佛教和其他宗教教理教义依托于中国文化,才能够不断丰富壮大,加以发展。如果宗教脱离了中国文化,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肯定就不能生存,更不要说发展了。
“新时期佛教要造福社会,致力和平”
中华文化学院:当今时代,佛教的发展壮大需要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
学诚: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佛教作为与中国文化标志性特征紧密结合的宗教,在今天的大背景面前,如何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声音?
让世界各个民族的人,能够准确地了解、认识中国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抓住当今世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比如和平和发展问题,但是恐怖主义问题、极端化问题从“9·11”以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追求和平,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从佛教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从我们人的生理和心理来讲,贪嗔痴谁人都有。如果我们任由自己贪嗔痴不断,那可能对个人造成危害;如果任由世界贪嗔痴不断,那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通过互联网和新兴技术,造福社会,致力于世界和平。
“中华文化学院让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和壮大”
中华文化学院:宗教人才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您曾说过,在佛教界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也是人才。中央社院(中华文化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主阵地,最近在宗教研修班上增加了一系列讲授中华文化的课程,对此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思想文化建设?
学诚:在这个重要时刻,中国五大宗教界人士聚在一堂,共同探讨,贡献智慧,总结五大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寻找未来的方向。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实现我们的文化和秩序,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家在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里能学习到更高境界、更有内涵、更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和课程,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学院有很多条件和资源是我们所不具有的,我祝愿学院通过培训和研究,让我们的中华文化不断壮大和发展下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成为这个时代、这个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中华文化论坛即将举办,我衷心祝愿在此次论坛上能够产生许许多多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他们不仅仅能够服务于宗教,也能够服务于社会。
附:学诚简历
学诚,男,汉族,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学诚法师博通三藏,著述宏富,戒德庄严,解行相应,尤精研律学及大小乘阿毗达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佛教教理教义的现代阐释、佛教寺院僧团的制度建设、佛教僧众居士的人才培养、佛教慈善公益的事业拓展以及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等五个方面的探索,在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同时,着力于佛教在当前时空因缘下的全面建设,在教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