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

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

 

□韩卫东

和合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源远流长。我国思想家运用和合概念,从总体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除强调团结、协作的意思外,更有向心、凝聚的含义,特指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合统一,这就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本文就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调节的四重关系略作阐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把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人口、资源是关系到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时代性难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灭绝、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已经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此外,人口膨胀、能源枯竭、自然资源紧缺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华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的思想,诸如,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等观念,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如《孟子·梁惠王上》说: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数罟是细密的网子,以时即按适当的时间。周、秦的国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护自然的法律条文。中国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内容,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以及王廷相的人定胜天等。也是追求和尊重人与自然生态,提倡人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应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自如的基础上。

其实,和合文化主张的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控制意识实质上也是道德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传统和合文化中就贯穿着儒家的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如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谋求国富民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意识和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集聚并积淀为社会遗传密码又塑造着人类。和合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存和复制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作为一种社会潜在意识,它通过民族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心态结构。它成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挺立于世的精神支撑,也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

在人际关系方面

和合文化强调通过调整人际关系以解决矛盾冲突。其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理解人、尊重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如果人人都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那么人们之间就会加深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如在处理内外远近的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慎用武力,重视教化抚绥。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人与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

和合文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其道德修养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把履行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儒家特别强调为政者在道德实践中的带头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正人先要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领导者,带头履行道德义务,在今天尤为重要。

二是强调道德的自律性。因为道德是一种自律的义务,道德修养就是要发挥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要的一条就是。《大学》提出了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其次,就是提倡恕道,将人比己,宽厚待人,主动向好人学习。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也

三是强调内省。社会道德建设固然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和道德评价,但重要的是靠人们自身的道德觉悟,即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思想斗争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道德践履”“自律”“内省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养成的基本方法,应该说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修养具有普遍的价值。

来源:《学习时报》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