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文化

孝文化的内涵

 

冀锦富 2010-11-17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组成;孝字由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意思是青年人背着老年人,引申为和谐的代际关系。《孝经》和《二十四孝》是孝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

国外有人针对西方社会环境垢弊说,21世纪的人类如何发展,要请教中国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习其。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有它的科学性。新时期的孝文化,应不仅仅是孝亲敬老,与人为善,还要明礼诚信,这对市场经济建设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要忠于国家民族,视人民若父母,要学习春秋时期介子推忠孝双全的品格。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文化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崇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博爱思想。

弘扬孝文化不仅仅是改良现今仍然存在的不孝父母、嫌弃老人的不良社会风气,更需要站在当今时代,立于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孝文化的内涵再发掘,并用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展示,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

 

孝文化作用的探讨

 

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在受儒家文化熏陶和支配下的东方,老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批判地继承传统养老敬老的美德,完善代际关系,保障老人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与功能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这种崇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而重视人伦之间的关系、重视伦理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正是这种崇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它是适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按照孝的伦理原则,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应当行孝,父母对子女应当以慈;兄长对幼弟应当以爱,弟弟对兄长应当事敬,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就整个社会而言,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 胞。家庭稳固了社会才能得到稳定。用来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各有所依,这样家庭能保持最大的稳定,从而使社会也得到稳定。这就是孝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所能起到的最大的社会作用。

传统的孝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皆以尊老养老作为治国的根本,强化了家庭家族观念。这种在儒家文明熏陶下的东方特色家族制度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区别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传统,我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生活,都是以家庭以及家族为中心展开的。老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老人不仅得到经济生活方面的保障,而且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充分说明了在传统社会孝文化全面普及,孝道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老人得以贻享天年,养老保障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 孝与友爱——中西亲子文化的比较

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之道上的重要差异。西方国家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有其深刻的制度文化根源并根植于西方特定的社会结构条件。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缺乏骨肉亲情,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观念淡漠而且,养老从来就不是家庭的必然责任。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他们认为,友爱责任乃是由友爱的双方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这种友爱的交互往来愈持久,则友爱的责任愈深厚。在中国的孝文化中,孝被片面地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西方人的友爱则真正是自由和平等的。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原因有三:

(一) 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正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

(二) 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三) 是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所致。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对于这些差异,不能用好坏来加以定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促进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文化多元并存而互相沟通、交流的时代。

三、影响孝道在现今社会传播的各种因素

孝道是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基础,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子女工作压力的增大,而且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孝道的观念日渐淡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最重要的因素是年龄的影响。相对来说,中年人比年轻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辈一味的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年龄的差异影响了孝文化传播。

(二) 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人们的教育水平也是一个因素。文化程度高的反而对孝道的传播起了反作用。首先,受教育就是学习现代化,从而打破传统的社会准则,而遵从孝道作为一种传统德行就会受到现代化的挑战;其次,教育反映的是智慧、启蒙和其他一些适应现代化的思想品质,而孝道准则相比之下就显得陈旧、不合时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传统行为的提倡越来越少。总之,孝文化不会得到现代教育的支持和推行。

(三)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与父母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减少。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忙于赚钱,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以免被淘汰,从而减少了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忽视老人的感受,只注重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老人真正需要的感情交流。由于与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因此孝道观念日渐淡漠。

除了上述的几点因素外,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诸如人们的宗教信仰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客观地看待,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以适应和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

四、孝文化存在的价值合理性

今天的社会同过去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传统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不适,但是,尽管时代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变了,中华民族对老年人的尊敬赡养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是不能割断的。孝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合理性:第一,它是一种出于人类整体团结的助老行为,其价值在于这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第二,尊老敬老的价值基础,是尊重老人一生中对族群的劳动贡献以及他们积累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这些应该说都有其合理性。

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更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