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宗教视角
□魏德东
过去的一周,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之一。从官方的《中美联合声明》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的红裙子,都成为媒体追逐、分析和预测中美关系的元素。从宗教学的视角看,千言万语一句话,胡主席访美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国际关系中,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成为“合作伙伴”,即是君子之交。这种“君子之交”,平平常常,自然而然,既不拉帮结派,搞什么联盟或战略性伙伴关系;也不刻意制造敌人,弄什么文明的冲突,堪称“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
“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概念的出现,不仅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未来空间,更反映了美国政府与社会主流在全球观上的新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对利益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理解上,主流观念是“零和关系”,即此消彼长,人兴我衰。这不仅直接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还造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而且一直影响到冷战结束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塑形。今天,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下,以中美关系为代表,世界真正进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君子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成为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中美关系中,宗教以及人权问题一直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在此次访问中,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成功地进行了“合作伙伴型”的互动。胡主席指出,“中国承认并尊重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在发展人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奥巴马总统则肯定中国取得了让数亿人脱贫的巨大成绩,他还特别提出,“中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国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美国人有核心价值,包括宗教自由、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中美可以讨论这些问题,求大同、存小异。在30年之后,中国会发生巨大变化。”胡锦涛主席肯定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奥巴马总统则强调了人权的差别性与特殊性,中美首脑罕见地采取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思维方式,令人温馨而又有几分忐忑。
中美今次在宗教与人权领域的相互尊重,既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也与奥巴马以及民主党的宗教背景和意识形态有关。就美国的政党与宗教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民主党的基本支持面是开放派的基督徒,也称主流派,他们在一系列社会问题上比较开放,更主张与世俗社会的适应;共和党的基本面则来自基督教福音派的基督徒,他们比较强调信仰的纯正性,在社会问题上比较守成,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堪称典型。依据美国媒体的说法,奥巴马上台后,不仅从上届布什总统向全球推广民主的立场后退,甚至还强调各国有自己的模式,美国不要干预。《华盛顿邮报》1月19日的社论则称,胡锦涛主席的人权答问真诚而直率,不但承认了中美分歧,还提到双方就人权问题进行交流的必要性。奥巴马的答问则令人失望和惊讶,立场表述马马虎虎,又回到了以前的做法,将人权问题最小化。
当然,美国不是铁板一块。共和党出身的众议长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就不仅拒绝出席晚宴,还专门对中国的宗教与人权状况提出了批评,似乎与奥巴马合作了一场“双簧”。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个既肯定宗教与人权的普世价值,又承认其差异与特殊性的时代已经渐露雏形。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中国的宗教与人权事业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来源:2011年01月25日 中国民族报 /佛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