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天宁寺千年梵呗声 已远播海内外
常州天宁禅寺方丈松纯长老。现任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
佛教在线江苏讯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这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著,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诗人徐志摩在《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中,曾对天宁寺的梵呗唱诵给予了如此瑰丽的赞美。
近日,在江苏省常州天宁寺,僧人们的晚课,当“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沉静悠扬地响起时,这流传了千年的佛教音乐,在冬日的暮色四合中,直抵人心,尘世的纷争与喧嚣在此刻归为宁静、庄严与纯净。
诞生于南北朝,“天宁寺唱念盖三江”
梵呗唱诵,其本质是一种佛教音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寺梵呗”,向来为南禅梵呗韵腔之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统治阶层提倡、崇尚佛教文化,加之佛教仪轨制度的创立与规范而得到重视,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召集建康各寺梵呗名僧一起商讨,对传统梵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进,此举不仅规范了梵呗的形式,形成了南方梵呗唱诵“哀婉”的风格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不少梵呗唱诵的高僧,成为当时传播“新声”的骨干力量。后经过精通乐律的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进一步推崇,以“正乐”之名弘扬佛法,创立了“无遮大会”、“盂兰盆会”等佛教仪轨,为梵呗唱诵音乐的本土化拓展了生存空间。
明清至近代以来,全国各地流传的梵呗曲调基本出自同一蓝本,但各有程度不同的流变差异,相对来说,南方江浙一带的变化较小,尤其是天宁寺一直保持着比较规范、完整的传统曲调,故佛教界流传有“天宁寺唱念盖三江”的说法。因此,各地寺院皆以天宁寺的唱谱为标本,前来学习者常年不断。上世纪4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百多位僧人在“天宁寺佛学院”结业后分赴各地,再加上寺内一批高僧也先后赴港台地区或出国担任一些著名寺院的住持,使得天宁寺的梵呗唱诵远播海内外。至今,国内及港台各地寺院仍视天宁寺的梵呗唱诵为正宗。
唱诵内容:“唱赞”和“诵经”
天宁寺梵呗唱诵属南派“禅腔”,一般来说,南派唱腔大都不加衬字,声律节奏分明,与北派唱腔多加衬字(哎、呀、咳、哼、呵、啊)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天宁寺梵呗基本保留了千年以前的原来面貌,因此全国梵呗以天宁寺为主,传播广泛,内容主要为“赞”、“经”两大类,称为“唱赞”和“诵经”。
“赞”旋律性较强,词为韵文体,速度缓慢,节奏沉稳,多为三眼板节拍,并且分为大赞和小赞。小赞如《炉香赞》、《弥陀赞》,词少,仅有6句;而大赞分为八大赞和四大祝延,大赞有8-10句;祝延则指佛家对于皇家的赞颂,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经”旋律性较弱,词为散文体,,速度较快,节奏单一,多为一板或无眼板节拍,主要有《心经》、《阿弥陀经》等。此外,还有介于“唱赞”与“诵经”之间的“偈”(如《祝愿偈》、《赞佛偈》)、“咒”(如《大悲咒》、《愣严咒》)、“真言”以及“礼佛号”等。
晚上6点,僧人们的晚课开始了,我们聆听了《炉香赞》,唱词表达的是对佛的赞美,“炉香乍热,法界蒙重,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尔后,则是每日早晚都唱的《三皈依》(注:皈,音同“归”),“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大意是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静而不染。自然流畅、顿挫分明、庄严肃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涤荡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尘。
来源:2013年02月19日 常州晚报 /佛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