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炉峰 慈联天下 绍兴佛教 佛界要闻
   
  • 此栏目下没有新闻
  •  
     
    楼宇烈:绍兴籍著名哲学史家、佛学家

     

     

    楼宇烈:绍兴籍著名哲学史家、佛学家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非常重要,但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这是楼宇烈在他的《中国的品格》一书中,对于中国本土文化重要性的一段阐述。

    文化传道

    绍兴日报记者 寿鸥迎

    文化传道

    楼宇烈,浙江绍兴嵊州籍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研究生班导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著有《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十三堂国学课》等。

    与许多老学者一样,楼老的民族情结伴随着他毕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诲人不倦,老有所为,是他一生的写照。

    正如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实践者。目前已80岁高龄的他,依然退而不休,在北大国学研究院带领20多个博士生,钻研中国传统文化。

    楼老集毕生所学所研,除了出书,还有许多学术思想深厚的论文、演讲稿等,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并阅读,他本人也常年奔波于国内各地讲学。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佛教,楼老的话题源源不断,语出能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但也非常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尊重万物。因此,中国文化讲究重天道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品格。中国礼仪之邦凸显的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楼老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还包含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是你是你,我是我。

    大概自唐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儒佛道三教应是兼容并存、密切结合的,三者都提倡人要反省自求、提升自我,在历史上有三者分工的说法,是以儒治世(或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尤其宋代以后,非常强调这三教同流、同源。

    他呼吁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要研究儒家思想,也需要了解佛教所起到的文化作用,这样才能完整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

    他倡导,要从整体上综合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中国人在哲学、宗教、艺术乃至科学与医学领域都应有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兼容并包,综合创新;强调中国文化要传承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主体性,要有自己的文化战略与建设方向。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乡关何处

    北京,绍兴,相去三千里。曾经路遥遥,如今可朝发夕至。然而,于楼宇烈,却是罕有亲身丈量连接的他乡与故乡之隔。

    对于楼宇烈来说,北京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中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根据地;而故乡绍兴,因血脉相连,在老人心中,是一种挥不去的淡淡情愫。

    前不久,记者如约连线在北京家里的楼宇烈教授,电话只响了一声便接了起来,那头是楼老的厚重男音,听起来略带沧桑,但精神充沛。

    楼老说自己是嵊县(现嵊州市)楼家村人,但由于出生前举家已搬到杭州,他对老家的印象几乎空白,对绍兴的记忆也寥寥。谈到家乡,楼老在采访中几次说抱歉。

    我曾来过一次绍兴,是从宁波过来参加会议,顺便游览了鲁迅纪念馆(现鲁迅故里)和东湖,因为时间很紧,当天马上就离开了。楼老费力地回忆起30年前匆匆来绍的情景,他说当时的绍兴给他幽静、干净、朴实的感觉。

    19341210,楼宇烈出生在杭州,随即举家又迁至上海。从幼儿园到高中,楼宇烈在上海度过了他人生中的青涩年代。21岁时,他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之后受聘于北大,一直任教至今,并在北京安了家。

    楼宇烈一家有兄弟姐妹10多人,全都生活在北京、上海,嵊州的家早已人去楼空,虽心有牵挂,但出于各种原因,到目前,他未曾踏上过故土,去老家走走看看。

    前不久,嵊州老家那边出了一本关于楼氏文化的书,请楼老作序,这是他唯一一次与家乡的互动。

    整个采访过程,楼老既是学问深厚的智者又是慈祥的长者,在记者陈述时,他只是静静地听,从不打断,当讲到哲学相关话题时又滔滔不绝,思维活跃,触类旁通。

    2013年,楼老八十华诞之际,北大燕园专门召开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楼老与海内外两百余位中国哲学、佛学、宗教学、中医及科技哲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嘉宾汇聚博雅塔下,解读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畅叙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这或许是对老学者最好的祝福。

    哲论鸿爪

    论绍兴二王  历史有惊人的巧合。

    在绍兴的历史上,曾出过两位哲学大家——东汉的王充和明朝的王阳明。前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后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认为全在人

    对于两位先贤的理论,楼宇烈的评价是:都很伟大。

    不过,楼老表示,一般人简单地认为王充哲学推崇道家的自然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范畴,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倾向。这些论断是以西方哲学理念评价二王,其实有失偏颇。

    楼老认为,二王的理论只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世界万物,王阳明的心学,并非唯心,而是在阐明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地方,中国哲学不是讨论先有谁,而是探讨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楼老主张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自身特点上去认识中国哲学和宗教,而不是一味地用西方理论方法去诠释它们。

    哲学就是学做人

    哲学,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高深难懂,且与其他领域相比经济效益很少。因此,学哲学的人越来越少,哲学也成为学科中的冷门。

    楼老不否认,近代哲学开辟成一个专门的学问,越来越抽象化、理性化,与大众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给人的感觉是,哲学高不可攀。

    其实,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说到底是教人如何正确做人。抛开一大堆理论,只要在生活中怀有一颗敬畏心、诚信心,就算不学哲学,也已然领悟做人的道理,领悟了哲学的真谛。所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必谈哲学色变楼老的语气平静中藏着些许无奈。

    楼老说,学哲学能训练人的思维方式,是教人一种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倡导一种价值观念。世界是复杂的,有是非、彼此、善恶之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化,学哲学就是教人们有联系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处理事务。

    国学要学以致用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楼老认为是因为现实叫人担忧。在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现代社会的人们随着生活的富足,过分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越来越少,心态越来越浮躁,从而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及其意义。

    楼老称,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学术名称。上世纪初,国学出现与民族文化自救有关。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中西文化,或称之为西学中学,或称之为新学旧学,由此也提出了中体西用国学一词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

    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哲学、宗教,理论再强大,最终都是为了落到实践中,化繁为简,学以致用。这是楼老一直强调的学术观点。

    楼老打了个比方,现在很多人教小孩学《弟子规》,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其知礼、懂礼,这是好事,但如果只停留在背诵,而没有照着礼仪规范去做,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来源:20140108日 绍兴日报(记者寿鸥迎 原标题《中国的品格》)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