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中国佛教路在何方
中国佛教路在何方?我想,这不仅是佛教界自身的最大疑问,也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更是政府宗教工作部门所思考的问题,甚至是中央领导所忧心的事情。
中国佛教路在何方?当圣凯法师将《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厚厚的一叠书稿放在我的书桌上时,豁然开朗,答案就是中国佛教的“现代化”与“化现代”。佛陀化现在人间,在人间成佛,教化众生于人间,《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陀的法音从恒河两岸,越过雪山和大漠,终于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中国亦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中国的最伟大创造,就是禅宗的出现,我曾经总结禅宗代表了佛教开拓创新的精神、扎根人民的功夫、有和而不同的海量。可是,当时轮转至21世纪,当代佛教界又如何继承禅宗的精神、功夫与海量?我想:圣凯法师的思考在当今佛教界具有典范作用。
一、当今佛教要有开拓创新的现代精神
佛教从佛陀创教以来,一直充满着平实活泼、开启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宗教。禅宗的创新是把印度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创新的过程,就是这种相结合、相适应、应时契机的过程。应随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合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创造出契合于中国人根机和心性的新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禅宗,也就不会有中国化的佛教。可是,21世纪禅宗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将如何创新?圣凯法师在《禅宗的现代转型之路》一章中,仔细分析了当今汉传佛教所流传的禅法,探讨了安详禅、现代禅与生活禅的特质,剖析了禅宗现代转型的原因,并且指明了方向。
开拓创新实际上是佛陀创教理想的实践,也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继承。如《法华经》云:“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摩诃僧祇律》记载佛陀制戒的最后利益则是“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施门故”。因此,佛陀创教理想是为了实现“正法久住,广度众生”。佛教可以凭依佛陀乃至历代高僧祖师的智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这种开拓创新过程即是“佛教现代化”,依圣凯法师的总结,佛教现代化的宗旨就是“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两大宗旨。本立则道生,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与弘法利生皆离不开“以戒为师,以法为依”。
二、当今佛教要有化导现代的功夫
禅宗把宗教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但是,21世纪是商品经济的时代、全球化盛行的世界,佛教如何走入平常人的生活?如何化导现代人?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源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就为人民所喜欢的,就有持久的生命力。
佛教“现代化”是前提,“化现代”则是目的。所以,圣凯法师探讨了佛教与现代伦理,分析了“心净则佛土净”与生态伦理、知足布施与经济伦理、和合安乐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剖析了自杀、幸福、和谐等现代生活问题和理念,提出寺院要“化商业”。尤其在探讨宗教慈善时,他提出利他与信仰是宗教慈善的本质、因果与功德是其驱动力、慈善是宗教社会功能的最好呈现,其观点对宗教界、法律界乃至政府宗教工作都富有启发意义。
三、当今佛教要有全球视野
我与圣凯法师结缘于2006年正月初五,在北京去新加坡的飞机上初次相遇,瘦高的个子,手上永远拿着书,浅浅的微笑,其印象令人深刻。我很惊叹他在新加坡佛教界的活动组织力与影响力,当时正在筹备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急需一批具有现代视野、精通佛法、又善于协调种种关系的人才,圣凯法师的身上无疑具备了这些特质。于是,我和他又成为同事,在“世界佛教论坛”的这个大平台上朝夕相处,共同为佛法事业挥洒青春的智慧与热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佛教论坛”留下太多的回忆,也留下太多的思考。“全球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中国佛教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新世纪的中国佛教,与时俱进,值得全国佛教界关心与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求中国佛教界尽快培养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人才,能够在国际大舞台中展现中国佛教的风采与智慧。否则的话,中国佛教则在许多场合的对话中,缺乏有力的话语权力,无法表现中国佛教的声音。
圣凯法师的生活轨迹从南京大学到了清华大学,他的视野从中国到世界、从传统到现代、从宗教到政治,都深深地体现了新一代僧青年的特点。我自己从事宗教工作近20年,提倡“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所言所行,无非就是两件事: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自己也留下一堆文字。读圣凯法师的书稿,仿佛重温了自己的过去。天道酬勤,业精于勤,我祝愿他能够在教书育人、弘法利生、著书立说等方面,必将有更大的成就!
附注:此为叶小文先生为圣凯法师《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金城出版社,2014年)新著所做序文。
来源:2014年12月17日 佛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