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炉峰 慈联天下 绍兴佛教 佛界要闻
    · 绍兴市炉峰禅寺香花(年)卡发售… (11-24)
 
 
中国佛教协会文宣工作座谈会在龙泉寺举行

 

 

纪念《法音》杂志出版400

 

中国佛教协会文宣工作座谈会在龙泉寺举行

 

佛教在线北京讯 为纪念《法音》杂志出版400期,20171222日,中国佛教协会文宣工作座谈会在位于北京西山的著名高科技寺院龙泉寺内召开。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主任陈红星,《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宗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原所长黄心川,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王雷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温金玉等近200名政、教、学三界嘉宾及来自全国各地佛教刊物及新媒体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出刊400期,并就新时代中国佛教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宣工作出谋划策,各倾高见。会上,蒋坚永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作讲话,学诚会长致辞,宗性副会长主持会议。

中国佛教协会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政、教、学三界和各佛教媒体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他简要回顾了《法音》三十七年的办刊历程,并表示,《法音》不负创刊初衷,积极与时俱进,书写了中国佛教主流传播媒体应有的使命担当,为中国佛教协会宣传工作的开展落实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诚法师说,今天的中国佛教肩负着推动自身事业健康发展与助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双重使命,迈向不惑之年的《法音》杂志,也必将展现出新的气象,开创新的格局。首先,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的花样翻新、信息的万象森罗,《法音》应该保持从容定力,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围绕中国佛教协会乃至宗教工作中心、服务中国佛教协会乃至国家工作大局的宣传报道原则,坚持政治性、宗教性、文化性圆融一体、平衡兼顾的办刊特色,坚持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办刊宗旨。其次,《法音》要在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增强可读性、拓宽发行渠道、增进发行量、促进中国佛教协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等方面,可以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主动学习中外传媒经验,积极开拓现代弘法新方式,为《法音》的发展打开丰富多彩的新天地。

学诚法师表示,目前中国佛教协会正在积极筹备《法音》英文刊。相信不远的将来,《法音》杂志将会以全新的时代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中国佛教文宣事业注入新活力,为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带来新契机。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在讲话中首先对《法音》出版400期表示祝贺,他说,通过近40400期的杂志,《法音》全面展示了当代佛教取得的成绩,营造了佛教良好的形象,在做好中国佛教协会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传播人间佛教思想的阵地,弘扬佛教正信正行的平台,展示佛学研究整体水平的园地,促进佛教对外友好交流的纽带。

蒋坚永强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五年来宗教工作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为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中国佛教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升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境界。以《法音》为平台的佛教宣传工作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为此,他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要把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佛教协会要把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法音》以及官方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同时要指导各地佛教界做好宣传工作,推动十九大精神进宗教团体、进宗教院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二是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佛教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内容非常丰富,要在保持佛教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开展教规教义的新阐释,挖掘整理报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新理念、新要求。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大力宣传报道攸关佛教健康发展的国家大事,法规政策,佛门盛事,引导佛教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舆论导向。

三是要积极塑造当代佛教的良好形象。要以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专业涵养,积极宣传报道佛教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理念与实践,弘扬正信正行,引导信众爱国爱教。要关注时事,关心佛教重点热点问题,及时有效进行正确宣传引导。要全面掌握佛学研究的前沿,体现佛学研究的高度,引领佛学研究的方向。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要发挥佛教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交融发展的作用,弘扬佛教平等、圆融、和平的精神,促进世界和平,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佛教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氛围。

会上,黄心川、杨曾文、王雷泉、黄夏年、温金玉等专家学者也分别谈了对《法音》400期的感受和祝贺。

下午,来自《中国宗教》杂志和《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佛教文化》《如是雨林》《磨镜台》《正信》《空林佛教》《法炬》《觉群》《人海灯》《禅》《江苏佛教》《龙泉之声》等佛教刊物,以及腾讯佛学、佛教在线、禅风网、中华佛文化网等佛教新媒体的相关代表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宣传工作座谈会,交流了各自的办刊办网经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宗性法师、秘书长刘威出席座谈。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自1981年复刊至今已37年,连续出版400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刊时间最长的佛教杂志。

来源:20171223日《中国宗教》 /佛教在线

 

在中国佛教协会文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20171222日于北京龙泉寺)

 

尊敬的蒋坚永副局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乘着《法音》杂志发行四百期的殊胜因缘,在这里召开本会文宣工作座谈会,回顾《法音》过去数十年的不平凡历程,总结办刊经验,汲取精神力量,谋划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办好《法音》杂志、做好本会新时代文宣工作、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社会传递佛教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各位冒着严寒来此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对《法音》杂志和本会文宣工作的厚爱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法音》,观其名,则能感其意——“法音宣流,普摄群机”。这是它创刊的初衷,也是它将近不惑之年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法音》杂志从诞生之初便承载了重振两千年中国佛教命脉、传播当代中国佛教响亮声音、启悟润泽亿万人心扉的历史与时代使命。这一特殊使命赋予《法音》深厚的历史底蕴、积极的担当精神和开阔的心胸视野,它贯穿着《法音》三十七年的坚韧生命,也是我们今天开创更广阔未来的丰厚财富。

1950年,在新中国的大地上诞生了当时唯一的全国性佛教正式出版刊物——《现代佛学》。它的名字预示着一种划时代意义,掀开了当代中国佛教文宣事业的崭新一页。而这一新的历史篇章,正写就了《法音》最初的精神底色。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现代佛学》改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64年,因极“左”思潮冲击而被迫停刊。《现代佛学》十五年的历程和经验,孕育了《法音》内在的生命种子,其出版144 期、登载约 1380 篇文章、发行量一度达4000册的成果,积聚成为《法音》日后青春勃发的珍贵能量。

改革开放如春雷喜雨,传送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的佳音,唤醒了中国佛教沉寂已久的生命,也滋润着佛教文宣事业重新复苏、再绽新芽。19809月,国家有关部门指示,“各宗教团体可考虑恢复‘文革’前出版的宗教刊物”。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居士与各位同仁群策群力,商定以《现代佛学》为基础,创办一个全新的综合性佛教刊物——《法音》由此诞生。从《现代佛学》到《法音》的历史转身,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宣事业“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新春天的到来。

1981130日,《法音》初试啼声,第一期正式出版。从此成为中国佛教协会重要的宣传阵地,也成为联系我国佛教三大语系四众弟子及中外佛教徒的友好纽带。由赵朴老、巨赞法师、法尊法师等26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汇集了当时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力量,保证了《法音》高水准的起步。主编由巨赞法师担任,具体编务工作由净慧法师负责。从第一期到第四百期,在三十七年的岁月中,《法音》的形式经历了一次次改版升级,《法音》的生命也经历了一次次蜕变升华,从简单纯朴走向丰富成熟,从坚守本色走向开放圆融。

创刊伊始,《法音》为季刊,小16开本,共48页,黑白照片,单色封面。1982年改为双月刊,1988年开始改为月刊。2001年,内文增至56页。2003年,《法音》改为大16开本,并增加四版中插彩页,内容形式焕然一新。2006年内文扩展到四个印张、64页。2010年,内文又增至72页。20171月,全面改版升级,内文扩容为80页,全彩精印,内容、品质得到更大丰富提升。伴随着《法音》的不断成长,历任主编也在不断传承着“法音宣流”的螺号。从最初的巨赞法师,到1984年巨赞法师圆寂,净慧法师继任主编,再到2003年我接任主编至今,编者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法音》,《法音》的甘美果实也滋养了每位编者的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法音》三十七年发展历程、四百期丰硕成果,实际也是本会全面总结佛教文宣工作经验的重要契机,是本会及佛教文宣工作者借鉴学习、凝聚共识、树立信心、展望未来的良好起点。三十七年来,《法音》不负创刊初衷,积极与时俱进,书写了中国佛教主流传播媒体应有的使命担当。

一、宣传宗教政策法规,协助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法音》自创刊以来,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正确办刊方向。为更好地配合本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法音》及时刊登有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文献、宗教政策法规及其相关阐释以及本会重要文件,全面深入报道本会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及时反映全国佛教动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阐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法律法规,聚焦本会工作重点,反映佛教界和信教群众心声,助力落实宗教政策和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有效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政策法规宣导及会务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深受信众欢迎,体现了权威性、严肃性和服务性的办刊特色。

比如改革开放之初,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等人,发表系列文章,驳斥“消灭宗教”等“左”的错误思想,肯定了“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整个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提出了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等五种属性。这些文章为宗教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拨乱反正、为全社会建立正确理性的宗教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比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法音》杂志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为佛教界发声,为全国各地落实宗教政策及恢复佛教活动场所而大声呼吁,促进了历史遗留问题的彻底解决,为佛教的复兴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为了帮助四众弟子和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宗教相关的政策法规,自19961月至19977月,《法音》持续刊发《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共十八期,对于相关政策的落地与推行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的宗教政策和佛教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对此《法音》杂志每每在第一时间对相关文件予以刊登并进行解读,有力推进了佛教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进程,促进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善了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

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法音•发刊词》指出,本刊办刊旨趣和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佛教教务工作;从事佛学研究,加强国际佛教界友好联系和文化交流;阐扬正信,弘传佛法,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团结全国佛教徒齐心协力,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人间净土作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赵朴老提出中国佛教要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三个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从1983年开始,《法音》办刊宗旨进一步明确和概括为:“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此后,《法音》杂志在办刊过程中始终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为己任,积极发挥宣传阵地、传播载体、研究平台的作用,刊发了一系列研究、弘扬佛教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思想的高水平文章,为人间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和丰富发展,为传承弘扬优秀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第12期,《法音》刊发赵朴初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提出中国佛教界应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弟子整体素质的目标。佛教自身建设,包括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等“五大建设”,这也成为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法音》宣传的总导向。2015年第5期,《法音》刊登了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提出“加强佛教文化建设”的新目标,与“五大建设”一起构成了新时期佛教着力推动的“六大建设”,亦成为《法音》新的办刊指导。

时代虽然日新月异,但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始终是《法音》的精神主轴和不懈的努力方向。

三、推动佛学研究发展,促进佛教界与学术界交流合作。作为本会会刊,《法音》始终坚持思想性、宗教性、文化性、学术性的平衡兼顾与圆融统一。《法音》一直重视反映佛学研究动态与成果,将佛学研究论文作为杂志必不可少的内容,注重所发文章的思想深度与学术价值。改革开放初期,《法音》是为数不多的刊登佛学论文的全国性佛教刊物,为尚处于复苏期的中国大陆佛学研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呵护滋养作用。一大批佛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曾在《法音》发表论文,分享研究成果,与《法音》一起成长,很多人成为佛教研究的中坚力量。《法音》的学术水平也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三十余年来,《法音》出版文献量达10000余篇;从1992年至今,连续被北京大学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学术影响逐年提高,在全国性宗教团体创办的期刊中名列前茅,为推动佛学研究发展兴盛、加强佛教思想建设、促进佛教界与学术界交流合作作出了应有贡献。20166月,《法音》首次独立举办学术活动,成功承办“佛牙舍利与中斯佛教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法显大师——一带一路先行者”研讨会,在学界和教界均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促进教界、学界实现良性互动、交流互鉴的有益尝试。

《法音》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而且深入挖掘阐扬佛教文化,如刊发“佛教文化艺术特辑”(2011.8)、“佛教文化建设特辑”(2015.122016.4)、纪念金陵刻经处150周年特辑(2016.7)等,充分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四、倡导正信正行,传播佛教正能量。弘扬正信佛教,倡导如法学修,展现佛教清净庄严的社会形象,一直是《法音》重要的办刊目的。针对佛教界出现的一些乱象、弊端、问题以及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法音》配合本会工作,策划相关专题,组织专门文章,发挥平台作用,对佛教界和信教群众开展正面宣导,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如规范传戒、端正道风、去商业化、合理放生、文明敬香、生态寺院、权益保护等众多关系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在抵制邪教方面,《法音》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破邪显正,正本清源,赢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赞许。

五、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助力中外友好、世界和平。国际交流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本会重要职能。为服务本会对外友好交流工作,《法音》专门设有“海外佛教”栏目,大量刊登了介绍各国佛教历史、文化、艺术、人物、教育以及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突出中外佛教交流与比较研究的视角,及时关注报道国际佛教动态资讯,为我国佛教界了解海外佛教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也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佛教的良好风貌,宣传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见证了海内外佛教界同愿同行、交流合作的深厚法谊,记录了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珍贵足迹。

《法音》通过专辑特载等形式,深入全面地展现中外佛教友好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如佛牙赴缅甸供奉特载(2012.1)、第27届“世佛联”大会特辑(2014.10)、中斯佛教文化交流特辑(2016.7)等。围绕对外交流的“黄金纽带”——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世界佛教论坛、中加美佛教论坛等我会主导的常态化国际佛教交流机制,通过编发专辑、特辑,全面深度呈现活动的过程、特色、成果及重要意义,使《法音》成为记录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宝贵资料,也成为中国佛教面向世界的闪亮名片,为促进佛教对外友好交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作为佛教媒体的力量。

三十七年来,经过巨赞法师、净慧法师等历任主编及诸多编辑同仁不懈努力,如今的《法音》已成为佛教界宣传宗教政策法规的重要阵地,展示中国佛教风貌的精彩舞台,弘扬佛教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促进佛教学术研究的开放平台,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的良师益友,了解世界佛教、增进国际法谊的窗口纽带,为本会宣传工作的开展落实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今天的中国佛教,肩负着推动自身事业健康发展与助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双重使命,正在以更加坚韧不拔的信心、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更加笃实有力的步伐向前迈进。在这样的新时代因缘下,迈向不惑之年的《法音》杂志,也必将展现出新的气象,开创新的格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法音》杂志作为传统媒体难免面临更多更大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学术期刊以及各地佛教期刊蓬勃兴起、百花齐放,《法音》在全国佛学研究和佛教期刊方面一枝独秀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消减。从《法音》自身来说,融政治性、宗教性、文化性于一体、平衡兼顾的会刊风格,既是一直以来的独特优势,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特色不够鲜明、难以挥洒自如的瓶颈。面对时代的挑战、自身的瓶颈、内外的压力,需要靠我们今天从事佛教宣传工作的各位同仁和新一代《法音》编辑部诸位同仁,以更强的定力、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携手并肩,开拓创新,为《法音》的未来赢得无穷生机。

首先,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的花样翻新、信息的万象森罗,我们应该保持从容定力,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围绕全会乃至宗教工作中心、服务全会乃至国家工作大局的宣传报道原则,坚持政治性、宗教性、文化性圆融一体、平衡兼顾的办刊特色,坚持“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办刊宗旨。

其次,我们要在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增强可读性、拓宽发行渠道、增进发行量、促进本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等方面,可以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主动学习中外传媒经验,积极开拓现代弘法新方式,为《法音》的发展打开丰富多彩的新天地。

值得欣喜的是,为提升中国佛教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发挥《法音》在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本会正在积极筹备《法音》英文刊。相信不远的将来,《法音》杂志将会以全新的时代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中国佛教文宣事业注入新活力,为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带来新契机。也祝福《法音》传诸四海,憬悟人心,成为人类文化新生的精神推动力。

谢谢大家。

来源:《法音》编辑部2017-12-25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