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炉峰 慈联天下 绍兴佛教 佛界要闻
    · 炉峰禅寺甲辰年龙华法会即将隆重… (04-06)
 
 
阐释经典 | 禅宗对《金刚经》的解读

 

 

阐释经典 | 禅宗对《金刚经》的解读

 

编者按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191126日宗教界主题协商座谈会上强调,宗教教义教规阐释是管方向、管根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各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研究与运用相贯通,坚持发挥宗教界主体作用与各方面大力支持相结合,做好教义教规阐释这篇大文章,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基础。本会网站和公众号将陆续刊载佛教界对教义教规进行时代阐释的文章或视频。

 

  净智法师

我们知道,从古到今,注释《金刚经》的论著非常非常的多,大藏经中就收录有印度无著兄弟的《金刚经论释》,汉地大乘各宗中,天台的智者、华严的智俨、三论的吉藏、唯识的窥基也都做过相关的注疏或赞述,到了明朝永乐帝时,更有百家集注的出现。我们显然不可能将各宗各派的观点都说到。到底该选哪一个宗派的观点来阐释金刚经呢?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学生思考良久,最终确定从禅宗的的视角来谈《金刚经》。为什么这样选择呢?

第一、今年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六祖慧能大师圆寂1300周年,而大师正是因《金刚经》而开悟的。虽然历来注疏《金刚经》的人有很多,但因《金刚经》开悟的,慧能大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慧能大师悟道的传奇故事,将几百年前就已译出的《金刚经》的地位,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金刚经》能够让人言下顿悟,直了成佛。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多么的了不起啊!尤为可贵的是,慧能本是一不识字的砍柴百姓,最后却能成为一代祖师,其生平简直就是一部草根的励志传奇。他刚到黄梅时,大家都看不起他,但他却说:“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下下人也有上上智”,这些从自性流露的铿锵话语,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无比的激励人心、催人向上的。
  我这次选择从禅宗的视角来解读《金刚经》,不仅是因为法义上,更重要的是这些活生生的悟道者所赋予其上的筋骨和灵魂。

第二、不同于其它宗派,侧重在文字义理上的发挥,禅宗解读《金刚经》最大的特色在于:借教以悟宗,得意而忘言。如憨山德清在《金刚决疑》中说道:“此经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若执着于经中的文字,反而失去禅家意趣了。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当属德山棒的发明者——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是唐朝人,未学禅时,是专弘《金刚经》的,因俗家姓周,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周金刚”。有一次他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点心的婆子,便想化缘一些充饥。婆子听说他是专弘《金刚经》的,便跟他说“我有一个《金刚经》的问题,你若回答得上,便布施与你点心。若回答不上,且到别处去吧。”德山一想,《金刚经》的问题肯定难不倒我,便答应了下来。婆子于是问他:“《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三心皆不可得,不知道师父,您想吃点心的心是哪颗心呢?”德山一下子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忍饥挨饿上路去了。后来他到了湖南,因缘集会,在龙潭崇信禅师座下大彻大悟。第二天,便到法堂上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把过去所写的,一直引以为豪的,厚厚的金刚经注解——《青龙疏钞》,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给烧掉了,并且感叹道:“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由此可见,禅师所重的并不是对《金刚经》逐字逐句的注解,而是要通过这标月指,看见那天上月。若不得其精髓,只知咬文嚼字,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部分,看看禅宗到底是如何解读《金刚经》的,《金刚经》的言外之秘又是什么?
  《金刚经》宣示的主旨是般若波罗蜜。无论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还是玄奘翻译的“能断金刚”,都是在形容般若有断惑的大能。全经上下借须菩提的口,共提出了二十七个疑问,这使得整部经极象禅宗用来启人疑情的话头。只是这个话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被般若重重贯穿着,包含了二十七个疑情的大话头。例如,我们通常说菩萨要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但经中却又说虽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佛陀明明说法四十九年,经中却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些颠倒一般常识的说法,在《金刚经》中比比皆是。我们只有明白了般若波罗蜜的含义,才能够揭破这些疑情,真正地理解《金刚经》。但到底什么是般若呢?奇怪的是,《金刚经》中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若依小乘佛教来看,般若主要就是见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若依大乘中观来看,般若就是证悟缘起性空的中道智慧,若依大乘法相来看,般若就是通达唯识无境的无分别智。那么禅师心目中的般若是什么呢?《六祖坛经》的“般若品”有着很好的说明。
  六祖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由此可见,禅宗所说的般若,特指明心见性及由此而生的智慧。或许有人会说,整部《金刚经》中并无一处提到“明心见性”啊!如何知道般若定如禅师所解释的那样呢?对此,六祖引用《金刚经》的文字,做了很好的回答。《金刚经》云:“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中,其实包含了般若即是见性的两个重要证明。其一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其二是为发最上乘者说。首先,就“功德”而言。《金刚经》中多处校量功德,从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到无量百千万亿劫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这些超越于常人想象的难行苦行,相对于受持《金刚经》而言,竟然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对于一般的信仰者而言,这无非是赞叹般若经的功德。而在禅者来看,则是非“明心见性”不可的佐证。

关于“明心见性”,可以借达摩见梁武帝的公案,说明其中道理。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为何却被达摩说为无功德?六祖解释道:“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若不识自本性,真实妙用,那么无论布施也好,读诵也好,所获福德,皆不过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有为法,哪里能称得上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呢?
  其次,是对《金刚经》中“最上乘”一词的解读。首先,法海本《坛经》的经名便标有“南宗顿教最上大乘”的前缀,传说五祖弘忍,以及六祖的弟子神会,也分别有《最上乘论》和《顿悟最上乘论》传世。可见《金刚经》中“最上乘”一词,对奠定禅宗一门的地位,关系重大。
  这个问题很重要啊!因为一个宗派的地位,跟它所依的经典密切相关。但依据汉传佛教流行的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般若属于三乘通教,有浅有深,相较于圆顿的《法华》、《涅槃》,是有所不如的。故只有将《金刚经》中的般若,解释为明心见性的智慧,才能配得上“最上乘”之说。
  这一点,玄奘译本《金刚经》,表现得更加明显。其在“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颂后,更译一颂道:“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可见,《金刚经》蕴含的主旨就是要通达佛性,彻悟法身。若不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如何经中会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若乐小法者,于此经典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如同大雨普降,小根之人,悉皆自倒呢?可见,唯有通达最上乘不共的佛性,才是受持《金刚经》的关键。
  听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法师,听你说了半天,我好像明白了。禅宗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要明心见性。其实“般若即见性”,不仅禅宗如此,他宗的古德也有如是说的。如唯识宗的世亲菩萨在《佛性论》中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诸经,是佛性中分别众生,自有三种:一者不证见佛性,名为凡夫。二者能证见佛性,名为圣人。三者证至此理究竟清净,说名如来。”又三论宗的吉藏在《金刚般若疏》中亦说:“持说之人所以功德无边必由佛性,若不识于佛性则无此功德。”只有明心见性,才能获得《金刚经》中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符合《金刚经》的最上乘之说。但我们都是凡夫,不是六祖大师那样的根器,要想明心见性,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金刚经》中正好有一句话可以解答。哪一句话呢?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中说:“菩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真心啊!佛性啊!不是我们造作出来,它是本自具足的啊!要想让它开显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远离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滚滚红尘,久而久之,当我们的心不再黏着这些变幻无常的有为法时,无为的佛性自然会显现。正如古德所说的:“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执谢情忘,净心自现。”实在地说,只有像六祖这样过去久修善根的人,才能够直接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契入。大多数人都得先从累积福慧二资粮入手,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如果在道理上不先弄清楚,为什么色等六尘不应住(无论是从苦谛还是缘起性空、一切唯心上通达),而直接在心行上做功夫,往往是看山跑死马,似乎很容易,却一直做不到。总之,先完成境上的理所破,再趣入心上的道所破,方才稳妥。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平常该如何读诵、如何受持《金刚经》。
  毋庸讳言,《金刚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五祖弘忍大师就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这短短的一句话,不仅道出了受持《金刚经》的无比功德,同时也揭示了诵持《金刚经》的方式,便是要观照自己的本性,彻悟自己的本性。六祖大师曾云:“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部天然《金刚经》,与其说《金刚经》是一部书,不如说它就是我们心的本质。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见性,所以纵使写成了文字也识它不得。而若得善知识指示个入处,让我们学会发明心地,便会发现千经万论都不过是自心的注脚。这便是禅宗所传不立文字却能含摄一切经文的正法眼藏。
  明白了般若不离自性,便能断疑生信。《金刚经》中的种种疑情,在这自性般若的照耀下,都会焕然冰释。例如,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自性即佛,离自心之外,余色声香味触等,皆非真佛。又例如,为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自性如虚空,平等无二,其中无我、人、众生、寿者的差别相故。
  虽然《金刚经》中的种种疑情,都可以依自性、般若做出相应的解读。但学生以为,诵持《金刚经》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不可思议,言下相应。”即诵持者,不应专在语言文字上作活计,不应专在意根下思量卜度,于难解处切莫牵强附会地解释来解释去,而应无丝毫挂碍地向自己的内心直下探究去。务必让《金刚经》中的文字,如同从自己的本心中流出般,才能与真实的般若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相应。“不可思议”并不是说,读诵经典时,我们对经文意思,毫不理解,不思考,不议论,而是从现量亲证法性的这一分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此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在这之前,是离不开思维分别的比量智,正如龙树所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此处之所以不说“思议”这个重要的前行,而直说“不可思议”,有以下三个理由:

1)《金刚经》以及六祖的《坛经》,本就是从第一义谛的角度,从获证真实般若的立场来谈的,此处不可思议。

2)学人经常以文字义理上的浅得为满足,而不追求亲证般若。如六祖批评的那样:口说心不行。故须强调真实的般若是“不可思议”的。

3)依禅宗自性般若的立场来看,自性如虚空,《金刚经》中所说,东方虚空乃至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原因,不是因为虚空太深奥,太遥远,恰恰是因为太简单,现前即是,拟议即乖。虚空是无二的一味,任何人为的分别,都是错误的。自性也是这样,它就是你的本性,当下现成,转求转远。所谓“道源不远,性海非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故自性不可思议。
  “言下相应”即是以经印心,佛心我心,无二无别。不妨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解释经典?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与佛菩萨的境界相去甚远,如同一个初学外语的人,总是要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才能了解。而一个熟悉者,则直接依外语而通达其义。故“言下相应”是开悟者的境界,只有那些与诸佛菩萨才能觉得经文所说“法尔如是”,不必费心分别,这方是获得真实般若。否则自性、般若之类的话语,很快就会成为一种老生常谈的名相之分别,与学人真实的受用邈不相关了。

总之,《金刚经》的文字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之力,行者若能信心诵持,终能言下相应。故《金刚经》云:“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我想禅宗的古德之所以提倡以《金刚经》来印心,而不是费心地去分别经中名相,其道理正是在此。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深缅怀六祖慧能大师,感谢他所谱写的一段与《金刚经》的传奇,感谢他以绝妙的自性般若来阐释《金刚经》的主旨。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只有认识到众生本具、人人圆满的清净自性,才能够由内而外地构建出和谐清净的大同世界。

供稿: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56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