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随笔之二:第一印象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德里—瓦拉纳西
飞机到达德里国际机场(也叫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已是当地时间凌晨2点左右,一个睡意正浓的时刻。
传说中印度的机场非常脏乱,对此,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步入机场大厅,我发现比想像中的要干净得多。机场保卫非常严密,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军人和警察,不知道是不是与前段时间发生过孟买恐怖袭击有关。过关时,一位边警居然问我为什么带这么贵重的相机到印度?呵呵,估计这是对我曾拿起相机拍了一下他的侧影所给予的一个小小警告吧。拿好行李,换好卢比,已是凌晨4时,我们终于走出了机场大门,真切感受到室外湿润的热带气息。不亮的路灯,不宽的街道,黑森森的棕榈树、椰子树,一切仍在睡意朦胧之中。
印度导游多吉带我们上车,并说了一大堆话,我已经不太记得清了,但有一句很深刻,他再三告诫我们,在印度什么事都不要急,得慢慢来、慢慢来!车子在并不明亮的街道中驶向我们下榻的酒店。我昏昏沉沉地睡去,一觉醒来,天已亮了,虽然时间已近中午,但离我们吃饭的时间还有一段时间。导游多吉在时间上的安排让我们对印度有了第一个感觉,在印度什么事都不要急,慢慢来、慢慢来!吃完饭,酒店的大胡子门童一拉开门厅大门,我们就立刻被南亚的阳光所拥抱:印度,I'm coming!
第一站,我们先来到了印度门广场。印度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据说它是为纪念一战中英国和印度的7万名阵亡战士所建。开始我一直把它理解为中国北京的天安门,但其实它应该相当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较开阔,绿草如茵,但周边设施,包括草坪围栏等都比较简陋,与它所处的地位和名声有些不符,与印度门正对着的是一条“国道”,是每年印度国庆日阅兵的地点,我想应该就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吧。沿着这条大道上去,便是总统府。
甘地陵墓并不高大,但占地面积不小,这也许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墓园了,在尘土飞扬的德里,出奇地纤尘不染,连草地也是精心修剪过的。所有前来瞻仰的人,在围墙大门前都必须脱鞋,赤脚或穿着袜子进入,以示尊敬。甘地纪念馆外形简朴大方,轻钢结构弧型顶棚,极像我们读书时学校的大礼堂,顶头是一个舞台样的主席台,中间悬挂着甘地先生的画像,画像外面围着一圈鲜花。陵园呈圆形,四周围墙上爬满青藤,几颗大树干粗叶茂,青翠婀娜。陵园中央是甘地墓,坐北朝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它的北头有一个绿色的栅栏,围着一只镶着铜边的玻璃罩,罩着一盏常明灯,火苗冉冉,终年不息。陵墓正面镶嵌着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这是甘地中弹身亡前喊出的最后一句话。在一排低矮的平房里,甘地使用过的纺车、拐杖和日用品都陈设在那里。甚至还真有一个老者在那里纺线,一大群印度妇女在旁边一间房子里缝制衣服。这里的建筑简约到几乎简陋,以这样一种环境作为“甘地之墓”倒也恰当,正如甘地般卑微坚忍,平静倔强,缓缓说着:“还有一种比暴力更强大的力量,叫做仁爱”。
莲花庙的周围是一大片碧绿碧绿的草坪,其间点缀着一簇簇花木。有很多身着华丽服饰的印度游客来回穿梭在景区里,有种别样的异域风情。导游提醒我们,莲花庙在日落前要关门的,印度大部分旅游景点的开放时间都是从日出到日落,我很喜欢这种规定,因为接近自然,所以更有人性,而且有着不确定性,就像生命本身。莲花庙的建造来自一个善意但不切实际的创意——世界大同,旨在融合各国、各族、各种宗教。莲花庙是“大同教”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庙宇中的一个。莲花庙的设计很像悉尼歌剧院,只是它是完全对称的结构,白色是主色调,造型仿如盛开的莲花。我想与莲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为神物有关吧。内部设计像是一个大演讲厅,没有神像没有祭坛,只有一个演讲台,然后就是一排一排的白色大理石长椅。每一个进入莲花庙的人都保持静默,或者坐下来祷告一番,或者绕行一圈便走出去。欣赏这一种静默,也许有一天世界不再聒噪,世界就大同了。
下午3点多,我们再次回到德里国际机场,准备乘坐印度国内航班去瓦拉纳西,等了很长时间,被告知飞机延误,印度航班经常误点的传说看来不假。我们上了飞机,发现舱内非常干净,空姐也一律年轻漂亮,真搞不懂为什么国际航班反而不如国内航班。机上免费赠送的食品只有矿泉水和饼干,如果要其他食品则需要自己掏钱。飞行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瓦拉纳西机场,这是一个非常小型的机场,各种设施极其简单,拉飞机舷梯的工具居然是一辆拖拉机,候机大厅甚至不如我们城市的小车站。
出机场后,在车子奔向瓦拉纳西的路上,看到车窗外的破屋断墙、衣衫褴褛的农民,脏乱的街道,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印度的贫穷和落后。路上的大卡车,同我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大篷车”一样,好多车连门也没有,车上涂着彩绘,车后清一色写着“Please horn”或“Blow horn”(和网上说的一模一样)。一般印度车都有两种喇叭,一个是和我们一样的,另一个能发出一种很奇怪的象我们儿童车的一种只有几个简单音谱的声音,呵呵,很好玩。印度是左行车道,驾驶员坐在右边,车交会时老觉得要和对面的车相撞,特别是车进转盘顺时钟转,啊呀,这个别扭啊,说不出的滋味。走路也是,我们在街上都习惯了靠右行,初到印度老是忘记,可怜多吉导游不停地提醒我们,反了。
对瓦拉纳西的第一印象就是——混乱,街道两旁的建筑似乎要倒塌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好在朝圣者都有极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很快掌握了“八仙过海”的本领,在腥臭扑鼻的垃圾堆边,在混乱不堪的街道上自由地穿行。我们入住的CLARKS酒店应是当地最好的酒店,但还是让人不敢恭维,一进酒店就有一股霉气,床单也非常潮湿,房门是普通的弹子锁,就像我们八十年代使用的现在几乎绝迹的那种。还好酒店大门一般是上锁的,客人要走时才给开门,门口还有佩枪的警察守护。呵呵,真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它的安全性了。这里的门童包着红头巾,留着长而弯的胡须,活脱脱的一个“红头阿三”,这个称谓还是小时候在上海国际酒店门口看到过后别人告诉我的。在通往酒店餐厅的两侧是几家卖印度特色商品的商店,商店比较小,但商品玲琅满目,而且位置比较独特,进餐时都要路过,一句“达玛斯戴”的问候,常引得我们进去看看,一次还不了价的,第二次进餐时可以再进去,避免了不少的尴尬。
印度首都德里的标志性建筑——印度门,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9万印度士兵而建。
帅气的印度门卫士
甘地陵墓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是一块黑色大理石,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
印度莲花庙。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其外貌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高34.27米,底坐直径74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步入莲花。
德里一景。
德里一角。
车流如潮。
瓦拉纳西街头。
印度一家子。
又是一家子。
卖帽的小贩。
印度小孩。
宾馆商场。
街头水果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