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随笔之三:圣城见闻
释迦牟尼佛
鹿野苑遗址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瓦拉纳西—鹿野苑—瓦拉纳西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的圣地。据说,印度人的人生有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其中三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的极乐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纳西。玄奘大师在所著的《大唐西域记》里对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居民生活、市井繁荣、宗教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均有详细的描绘。
早晨4点,我们便在晨曦中迫不及待地漂进了圣河的怀抱。在昏黄的路灯中,沿着窄窄的街道,向下一直行走,渐渐的,街道变得越来越拥挤。瓦拉纳西的黎明,比我想象中要热闹。每一条向下的道路,都是通向恒河的。路边,已经坐满了衣衫褴褛的乞丐,还有卖花的小贩,五颜六色的人群,点亮了恒河的清晨,这是印度特有的绚丽。这里的生活色调或许暗沉了一些,但是,生活在此的人们,却一律以清澈的没有尘埃的目光与微笑面对着各种好奇的目光的侵入。我真切地看到,晨曦中,无数虔诚的教徒沐浴在恒河水里,朝着东方合十膜拜。印度教徒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至少要有一次来到瓦拉纳西的恒河中沐浴净身,他们坚信,恒河的圣水可以洗濯身上的罪孽。
恒河之滨
恒河之晨
瓦拉纳西的所有庙宇群都集中在恒河的西侧,东侧则没有任何建筑。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整个河面呈现出一片橘黄,恒河日出由此成为一大景观。站在河边,宽阔的恒河确实能给人思考的空间。一些严格苦修的圣徒在这里冥想数月甚至数年,以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那些朝圣者,个个话语呢喃,有的人恭敬地掬起河水,然后将水从头顶淋下来;有的人以河水漱口、清洗全身;更多的人则将身子潜入水里,虔诚地祈祷,并将承载着他们美好愿望的莲叶水灯轻轻地放入河中。女人们大都裹着纱丽,男人则几近全裸。信徒们不分男女老少,迈下台阶走进恒河中,柔和的晨曦照亮了他们的面庞,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修行,丝毫不受外界的干扰,动作缓慢而安详,从容不迫。我看到一个女子站在台阶上,面向旭日低头闭目合十,一动不动。那一瞬间,我似乎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并为之羡慕。当年释迦牟尼不就是以这种方式苦思冥想的吗?释迦牟尼来到这里时,河边的沐浴景观与现在应该没有太大差别,他冥想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于是在瓦拉纳西西郊的鹿野苑开始了修炼。这条河流毕竟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他总是将解脱无明束缚的境界,比喻为渡河、行船或者抵达彼岸。
用恒河水洗濯身体,消灾祈福、净化心灵。
漫步在恒河左岸沙地,展现眼前的是生动、鲜活的人生百态。沿途你会看到信徒们冥想打坐、晨昏礼拜、祈福祷告的虔诚模样,我们去时正好有一群信徒光着上身排排坐在砂石上,正举行着某种仪式;那些常年呆在台阶边或帐篷里,浑身涂抹白粉或近乎赤裸的苦行僧,他们的生活简单到极致,这种放弃物质欲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让我们这些路过的游客心灵为之一震。
当然,在印度,你永远别忘了那些牛、羊、狗等动物,它们或悠闲地在河边找食,或懒散地四处踱步,或趴在台阶上睡觉,永远不用担心有人会来打搅它们的生活。只是这些印度教教徒太关注他们的来世了,以至于对现世的生存环境并不重视。在狭窄的小巷,或置身于后面的街市,嘈杂和肮脏就一下子把我包围了,无休止纠缠我们的像苍蝇一样的小乞丐,一边还要小心躲开脚下一团团的牛粪、垃圾堆和倒卧在路边的乞丐;街巷中充斥着一股尿臊味、牛粪味,再加上垃圾堆里散发出的异味,令人难以忍受,如果不是因为瓦拉纳西的独一无二,这里恐怕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很快就会让人厌恶的地方。
恒河上的祭祀仪式
傍晚我们乘坐当地的三轮车再次奔向恒河,去看恒河边举行的“敬河神”祭典,一排清一色的精壮男子英气逼人,手里挥舞着点了火的祭祀器具,分别从四个方向祭拜河神,动作整齐干练,节奏张驰有度,火苗在夜色中画出令人迷幻的金色线条,仪式一如舞蹈。其间,欢歌高唱,铃声响彻夜空;莲花水灯,烛影绰绰,烟香袅袅,一派如幻似真的独特风情。
人力三轮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我们来回都坐人力三轮,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瓦拉纳西的街道。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人力车、自行车挤成一片,毫无章法地争道而行。牛车、驴车更是添乱,在这样毫无交通规则的路上,车辆却鲜少碰撞。拥挤之中,车辆避让得当,非常默契。似乎是乱中有序,人们十分心平气和。磕磕碰碰一定是有的,却鲜见大吵大闹,最多摊摊手,耸耸肩,喊几嗓子,做个手势就完事了。有网友说印度车没有后视镜,这不对,因为印度路窄和交通拥挤,超车时二车贴得非常近,相距十几公分,所以印度车的后视镜都向里弯,且紧贴在车上,有的摩托车甚至将后视镜拆掉了。街道太过拥挤,几乎分不出商家和住房。穷人就住在路旁的窝棚里,那些窝棚不过是两块塑料布,破旧的衣服晾在路边的栏杆上。在拥挤、肮脏和嘈杂之中,唯一的亮丽是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她走在飞扬的尘土中,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红白相间的衣服会立即变为灰黑色。如果行路,小贩或乞丐也会跟在后面。一般来说,只要不与小贩对视,没多久,他们就会自动离去,可是乞丐的意志相对比较坚定,他们总是锲而不舍地跟着你,口中念念有词。
瓦拉纳西街道上的牛
要给瓦拉纳西街道上的动物画像,当然首推黄牛了。83%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对他们来说,黄牛是“神圣的动物”,可以挤奶,可以使役,但绝对不可以宰杀,因此牛在人们的城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很自然的了。牛在街道上或立或卧,或行或停,有的专心致志地啃食路边的青草,有的吃饱了在马路中间闭目养神,有的三五成群在路上游荡,有一头牛居然还卧倒在一家商店的大厅中间,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万牛图”!在这里牛与人和睦相处,不但丝毫没有被打扰的惊恐,倒更像是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哎,做牛一定要在印度,真幸福!真牛!
佛陀初转法轮处遗迹
下午我们到了鹿野苑,鹿野苑是2500年前释迦牟尼觉悟成佛后,第一次讲经说法即初转法轮的地方。据说,佛第一次说法时,天花乱坠,连林子里的野鹿都跑出来听法,因此该地被称作鹿野苑。鹿野苑的五位比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修行者,他们不但是第一批听闻佛法的人,同时也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出家弟子,而因为他们的信受亲证,佛法传承最重要的“三宝”——佛、法、僧,也就齐备于人间了。
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鹿野苑,其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5世纪,中国僧人法显游历鹿野苑时正当顶盛时期,即便2个世纪后玄奘到达之时,还有1500多僧人和高达100米的佛塔。然而,此后随着印度教的再度兴起,印度境内的佛教渐渐衰微,穆斯林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几乎所有的佛寺佛塔被摧毁,鹿野苑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子,隐没在印度教的阴影中。
直到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的挖掘才让它又追回了几分昔日的荣耀,我们随后看到沙纳特考古博物馆里的历代佛像文物就是极好的证明,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真实的阿育王石柱柱头——四面狮子雕像。我围着阿育王石柱的柱头转了好几圈,细细地端详:四只狮子背靠着背、面朝四个不同的方向,圆形的狮子底座上雕刻着狮、象、马、牛四种动物,象征勇敢、吉祥、力量和神圣,底座上还有一段铭文”真理与胜利同在(TRUTH ALONG TRIUMPHS)”。柱头石质细腻油润,呈蜜棕色,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坏。这个石柱上的狮子像,如今已成为印度政府的国徽。鹿野苑现存达美克塔,是由阿育王初建,五世纪芨多王朝重建,虽经战乱、灾难,但屹立至今,从而成为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在塔前模拟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情景,拍了一张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个都像欢喜菩萨一样。
瓦拉纳西的寺庙
寺院佛像
恒河泛舟
恒河边的人们
三轮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喧嚣的清晨
河边街景
徜徉在鹿野苑的遗址
印度妇女
穿校服的女孩
卖花的小贩
神情专注
休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