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元:汇聚慈善力量 助力共同富裕 西湖论善在大家的支持下进入了第8个年头,成为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发展、促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省内外慈善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团结带领广大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善和行业自律,努力弘扬慈善文化,规范引导着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尤其在参与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省慈善联合总会相继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抗疫先进集体。全省慈善组织数量、年善款募集数量、注册志愿者人数、慈善信托规模、基层慈善实体数量等指标,均居全国的第一方阵,有些方面还名列第一。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将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省慈善事业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今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总书记对浙江新的更高要求。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之际,我省的慈善事业由此进入崭新的时代,在助力共同富裕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员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慈善事业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既有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又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今天我们以“汇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为题开坛论善,恰逢其时。下面,我围绕这一主题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助力共同富裕,浙江慈善应当扛起怎么样的时代使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意见》,今年7月19日,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包括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信托、打造全省统一的慈善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蜂巢式”浙商公益慈善机制;发扬“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打造以“慈善公益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动;推动互联网慈善,打造智慧慈善、为民慈善、阳光慈善等等。省民政厅也随即印发了《行动方案》,从健全慈善激励机制、推动慈善模式创新、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三方面作了细化安排。 从中央的《意见》和省里的两个《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中具有开端性开创性意涵的重大事件,类似于开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之于全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同时又有更丰富的内涵。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具全局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区,这与深圳经济特区有类似之处;差异在于,此次浙江从一开始就不仅是“试验”,更应是“示范”。示范,一方面是呈现新发展阶段新成就的示范;另一方面是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示范,再一方面是建立新机制新体制的示范。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定位,浙江慈善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要扛起三个方面的时代使命: 1.扛起慈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它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特征。慈善文化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有着慈悲为怀、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等优秀的慈善文化,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在承平之时,是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文化纽带;在灾荒之际,则会暴发出抵御灾难、解民倒悬的强大自救和互救力量。 习近平同志多次倡导传播慈善文化,发扬慈善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强调,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积累”“这种道德积累,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共同富裕既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使命下的慈善使得社会优势群体自觉自愿的方式和行动向弱势群体开展慈善捐赠或志愿服务。在慈善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隔阂乃至对立情绪逐步消除,达到不同群体间的社会和谐和思想统一。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先行先导作用,加强慈善文化的代际“传承”,引导公民更加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助力形成全社会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让浙江真正成为精神普遍富足的省域范例,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 2.扛起慈善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使命。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一个纲领性文件。《意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工作的要求。《意见》的出台和实施,对于夯实国家治理根基、加快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五社联动”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多主体的联动合作,是社会善治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力量在阻断疫情、生活救助、心理疏导、关系协调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最有力的例证。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补充。创新推动“五社联动”的慈善模式,要重视发挥基层慈善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高服务民生能力中的耦合功能。鼓励、引导基层慈善组织以满足本地群众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服务基层,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创业、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等领域找到切入点,实施好相关的公益慈善项目。积极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和文化,以志愿服务社会,激活社区联结,解决基层社区难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积极开发和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探索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融入工作,营造“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区共同体”的建立,从而全面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3.扛起慈善在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的使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标志着慈善事业已由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第三次分配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先富带后富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第一次分配依靠的是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强调市场规律,更多的追求是效率;第二次分配依靠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工具,具有刚性约束,更多强调的是公平;第三次分配则是基于道德力量的收入再分配,弥补现有分配制度中可能出现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失灵问题,兼顾效率与公平。共同富裕使命下的慈善,使更多的民众和更广泛的主体,自愿提供物质财富和志愿服务,帮助未富的人群跟上社会富裕的步伐,以此实现社会财富在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转移分配,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人民满意、具有浙江特色的高质量慈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紧紧抓住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社会组织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的幼儿园、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老年学校和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机构,分层次高水平服务保障民生。创新实施山海协作升级版,变“输血”为“造血”,从单一的生活型救助向复合型救助转变,将被动受助变成主动自救,系统性增强内生动力,重点推动山区26县共同富裕。 第二,扛起时代使命,浙江慈善应当实现怎么样的历史变革 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下,浙江的慈善事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慈善的内涵从传统的慈心善举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慈善的外延从传统的扶贫济困、救孤助残拓展向增强未富人群的致富能力上提升。为此,慈善工作要重塑、要变革,要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 1.由“生存型慈善”转向“发展型慈善”,助力最广大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一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重心由从主要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要在保持战略定力上下功夫,制定助力共同富裕时期的工作思路、目标、路径和方法,从适应多需求、响应更快速、保障更有效等入手,系统勾画共同富裕的工作路线图。着眼相对贫困群体最迫切的需求,在助老、助幼、助学、助医、助残等领域寻找新课题、开设新项目,助力党和政府的社会救助工作。二是适应需求,促进发展。重心由救助困难群众生活向奏响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最强音转变。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多措并举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自我造血能力。当好低收入群众增收路上的“引路人”“勤务兵”,拿出真情怀、真热忱、真本领、真办法,分门别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将工作做到“点”上,“增”到心上。总结已有的成果,做好示范引领,形成符合共同富裕建设要求的慈善帮扶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度融合。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树立勤劳致富的精气神,扎实做好技术培训、智力支援、产业帮扶等工作,从务工创业、产品产销等方面给予持续不断的帮扶,让低收入人群在致富路上“走起来”“跑起来”“快起来”。三是提升理念,筑牢根基。重心由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向带领满足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上转变。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慈善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慈善人的初心使命。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2.由“传统慈善”转向“现代慈善”,着力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要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慈善赋予数字化以慈善的属性,数字化赋予慈善以科技的基因。互联网突破了信息壁垒,消除了时空障碍,催生了人人可参与、事事可追踪的公益新形态。互联网慈善之下,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捐钱捐物,而是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行善方式。浙江慈善正在引导爱心人士将做慈善与个人生活、爱好、情趣等结合起来,让“指尖慈善”成为人人可为的时尚潮流。在宁波,互联网公益平台“善园网”4年来已累计发布1489个救助项目,募集善款超8000万元,吸引发动100余万人次参与公益帮扶。在杭州,“民生直达”慈善公益模块于9月3日上线,困难群众可通过街道(乡镇)线上发布求助信息,市民们可随时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搜索身边的慈善项目,开展线上捐赠。未来,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改变单纯依靠“登门入室化缘”等传统方式,支持和规范网络募捐平台发展,搭建“全省慈善信息化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更多应用于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等场景,提高慈善的便利度、精准度和公信力。 3.由“小众慈善”转向“大众慈善”,增强慈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在激励机制上探索创新,发挥高收入群体和企业的作用,不断完善慈善捐赠的价值评估与相关配套机制,探索知识产权、技术、股权、有价证券捐赠等新型捐赠方式。推进慈善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细分慈善实体部门,鼓励和支持兴办企业基金会,引入公益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发展慈善信托、家族基金、捐赠人意向基金等新载体新模式。建立慈善的第三方支持体系,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研究、咨询、评估、孵化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激活慈善生态链,助推慈善事业发展。在继续发挥个体精英引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广大企业、公众的参与意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出技,形成万众同行的氛围和局面。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各地纷纷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省委袁家军书记率省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现场捐款,省直机关工委、省民政厅联合印发“慈善一日捐”活动通知,省慈善联合总会向全社会发布“慈善一日捐”倡议书。全省共募集善款3亿多元,其中省级超过3000万元。通过类似载体,引领社会风尚,让“人人想慈善、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人人做慈善”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 第三,实现历史变革,浙江慈善应当锻造怎么样的慈善铁军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锻造慈善铁军是遂行时代使命、实现历史变革的基础和保障。 1.坚持党建统领,保持中国特色,锻造慈善铁军谋事之魂。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会议,提出了“两个确立”“十个坚持”,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我们的慈善事业也是党领导下的慈善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特有的制度优势。各级慈善组织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慈善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努力打造一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引领基层治理、团结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慈善铁军”。 2.坚持依法行善,保持公益初心,锻造慈善铁军干事之基。慈善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全面进入了依法治善的新时代。我省于2018年11月率先出台慈善省级立法,在“依法行善,依法兴善”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慈善事业以及各级慈善组织,只有顺应时代大势、提高依法行善水平,保持非营利性的公益属性,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要牢牢守住法律底线,做到心中有规矩,手中有准绳,行动有方向。要广泛开展慈善法宣传,增强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识,使依法行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3.坚持人才战略,保持创新动能,锻造慈善铁军成事之本。要加强慈善组织专业能力培育,加快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型、服务型、诚信型“五型”慈善组织,努力培养一批“懂政治、懂专业、懂实干、懂团结、懂奉献”高素质“五懂”人才和静心能“思”、提笔能“写”、开口能“讲”、撸袖能“干”的“四能”干部队伍。启动“慈善组织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重视对各级慈善组织负责人的培养与使用。积极推动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等加大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慈善从业人员年轻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加强工作激励。完善职业评价体系,打通优秀人才成长成才通道,让慈善工作成为受人尊崇的职业。 4.坚持整体推进,加强协同合作,锻造慈善铁军共事之效。要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不断画出慈善事业“最大同心圆”,打通慈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横向上,省总会作为全省最大的枢纽型、行业型、联合型慈善组织,要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开门办事业,打破组织、部门、地区之间的边界,加强慈善总会、基金会、志愿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间的协同互助。在纵向上,完善覆盖城乡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推动慈善组织向乡镇、村社延伸,重视和发挥慈善分会、慈善工作站的作用,夯实基层慈善的基础性。同时,注重扩大慈善事业“朋友圈”,在长三角慈善一体化上持续发力,落实“上海倡议”“西湖宣言”“钟山行动”,联手推进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深化对口区域的合作,推动双方事业互补、人员互动、专业互促、经验互鉴,共同发展。 5.坚持公开透明,保持清正廉洁,锻造慈善铁军遂事之要。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要始终把公信力视为慈善事业的生命线。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成立行业及社会监督委员会,借助社会力量对慈善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使慈善从业者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保证慈善受益对象的广泛性和公共性。建立向捐赠人反馈机制,确保捐赠人知晓项目进程、资金去向和实施成效等信息。加强慈善信息系统建设,即时公布慈善款物的募集和使用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努力打造公开、透明、阳光的“慈善市场”,向党和人民交出一本明白账、放心账。 发展慈善事业、助力共同富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携手共进、团结奉献,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善行浙江”事业发展的大爱篇章,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2021年12月31日“西湖论善”上的讲话) 来源:慈善公益报 202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