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崇化法师: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大理崇圣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宗教工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2年3月1日,《人民政协报》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大理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署名文章《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V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就大理崇圣寺从高度、长度、深度、广度四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方法路径进行了交流。以下为全文内容: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谈宗教场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东南亚南亚地区最为驰名的古刹。恢复重建后的崇圣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宗教工作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创建的高度、长度、深度、广度四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提升站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高度 崇圣寺严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培养僧团,教职人员中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州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交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提案,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示范。 崇圣寺发挥爱国爱教优良传统,深入学习宗教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自身建设,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等理念深入人心,牢固树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崇圣寺是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即是群众活动,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就是寺院的主要工作。崇圣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弘法利生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结合起来,在弘法中弘扬正能量,在讲经中宣明事理,倡导信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乡里、勤劳致富,引导信众饮水思源,感党恩,听党话,抵御邪教、破除愚昧。同时,还将宗教政策法规及相关会议精神贯穿到讲经活动中,如民族团结进步、保护洱海、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引领广大信众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保持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 挖掘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长度 崇圣寺是大理文脉的象征,是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稳定的核心展现,从建筑、艺术、民俗、传承等方面可以看到民族团结进步源远流长的历史。 建筑上铸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标。崇圣寺三塔是唐朝派遣能工巧匠来南诏帮助修建的,两座小塔与西安小雁塔形状相似,崇圣寺三塔1300多年来屹立在苍洱大地上,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表达了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艺术上刻画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的“十六大国王众图”描绘了大理周边的16个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国家首领来崇圣寺朝拜的情景。宋代,很多少数民族是游离在祖国大家庭之外的,那时就有了这样的一幅画卷,表达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向往团结统一的美好愿望。剑川匠人将张胜温画卷以木雕的形式展示出来,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内壁上。 澜湄第三次外长会议期间,中国外长王毅邀请澜湄五国外长参观崇圣寺,观看了张胜温画卷木雕版,大家纷纷凭借服饰认出了本国民族的特征。由此可见,民族团结进步不仅仅局限于本国各民族,同样也是本地区周边各民族的诉求。 风俗上承续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脉络,闻名中外的“三月街”源于观音古市,从唐朝开始,每年三月十五日,崇圣寺都会设坛邀请高僧大德讲经论法,称之为法擂。届时,各族人民远道而来,聚集崇圣寺附近搭棚礼拜听经,慢慢就形成了集市,古称观音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区贸易集市和节日。到现在,三月街成为大理州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民族节。 传承上反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传统。明朝正德乙亥年间,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重创,周边村民志愿筹集资金、出工出力,修复崇圣寺。清末,崇圣寺毁于兵燹,但周边村民自发保护三塔,聚三塔而居,爱护三塔一砖一瓦,甚至把村名取为“三文笔村”,便是以三塔为精神家园的朴素表达。 2004年崇圣寺恢复重建的消息传开,周边村民人心振奋,积极配合政府土地征用、捐资捐款、出工出力,为崇圣寺的恢复重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找准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度 崇圣寺遵循“人间佛教”思想,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深入持久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常态化工作中。 崇圣寺充分尊重僧团在寺院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实行传统僧职管理和现代民主管理相融合的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到位。作为国家5A级三塔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圣寺按照5A标准进行软件与硬件的提升与改造,保障了5A景区的品质。寺院大量吸纳了周边少数民族村镇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并推动周边地区餐饮业、客栈业、购物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勤劳致富。 为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崇圣寺与三文笔村委会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暨和谐寺院共建共创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互帮互助的宗旨,就爱国主义教育、脱贫攻坚、慈善敬老、环境保护、治安消防、防洪抗旱等方面签署了共建共创协议。每年旱季,村民节约用水,优先把水源让给寺院,确保寺院生产生活用水;疫情期间,寺院自养事业受到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给寺院送来了自家产的米油、蔬菜、咸菜、亲手织的毛衣毛袜等,帮助寺院渡过难关。 扩大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广度 崇圣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寺院自身开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延展到更广的区域和领域。在走出去学习考察的同时,也热情迎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宗教团体前来考察,通过交流推广创建经验,也使得自身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崇圣寺长期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保持文化交流互鉴。大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地缘相近,族缘相亲,佛缘相通,佛教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加强信仰共鸣、文化认同、民心相通。崇圣寺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大理佛教界独特的优势,在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下,多次应邀出访东南亚南亚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交流互访加深了睦邻友好关系,宣传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政策,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为了打造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平台,2007年至2017年间,崇圣寺成功举办了七届“崇圣论坛”,邀请东南亚南亚等近30个友好国家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紧扣时代脉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学术界、宗教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成为大理乃至云南的一张对外友好交往的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崇圣论坛就提出了“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4崇圣论坛宣言》指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佛教内部之间、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交流,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015年,孟加拉佛教复兴会授予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2015阿底峡大师世界和平金奖”;2019年,缅甸联邦共和国授予崇化法师“大正法光明幢宗教勋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祖国生根发芽,同时也对外辐射到亚洲乃至全球,是崇圣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大亮点。 崇圣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从2006年至今,连续16年举行敬老慈善捐赠活动,把团结进步的精神向周边的村民、老人广泛传播;连续16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到下一代的心中。 此外,寺院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工作,引进了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光明计划”项目,每年为云南贫困地区20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并提供生活费和医疗费用,为贫困山区老人摘除白内障,使得8000余人重见光明。截至2021年底,崇圣寺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400万元,用实际行动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像一个航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各民族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化法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协驻会副会长、大理崇圣寺方丈) 来源: 大菩文化/大理崇圣寺 2022-03-05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大理崇圣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宗教工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22年3月1日,《人民政协报》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大理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署名文章《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就大理崇圣寺从高度、长度、深度、广度四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方法路径进行了交流。以下为全文内容: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全国政协委员谈宗教场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东南亚南亚地区最为驰名的古刹。恢复重建后的崇圣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宗教工作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创建的高度、长度、深度、广度四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提升站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高度 崇圣寺严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培养僧团,教职人员中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州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交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提案,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示范。 崇圣寺发挥爱国爱教优良传统,深入学习宗教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自身建设,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等理念深入人心,牢固树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崇圣寺是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即是群众活动,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就是寺院的主要工作。崇圣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弘法利生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结合起来,在弘法中弘扬正能量,在讲经中宣明事理,倡导信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睦乡里、勤劳致富,引导信众饮水思源,感党恩,听党话,抵御邪教、破除愚昧。同时,还将宗教政策法规及相关会议精神贯穿到讲经活动中,如民族团结进步、保护洱海、疫情防控、护林防火等。引领广大信众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保持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同行。 挖掘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长度 崇圣寺是大理文脉的象征,是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稳定的核心展现,从建筑、艺术、民俗、传承等方面可以看到民族团结进步源远流长的历史。 建筑上铸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标。崇圣寺三塔是唐朝派遣能工巧匠来南诏帮助修建的,两座小塔与西安小雁塔形状相似,崇圣寺三塔1300多年来屹立在苍洱大地上,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表达了当时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艺术上刻画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的“十六大国王众图”描绘了大理周边的16个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国家首领来崇圣寺朝拜的情景。宋代,很多少数民族是游离在祖国大家庭之外的,那时就有了这样的一幅画卷,表达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向往团结统一的美好愿望。剑川匠人将张胜温画卷以木雕的形式展示出来,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内壁上。 澜湄第三次外长会议期间,中国外长王毅邀请澜湄五国外长参观崇圣寺,观看了张胜温画卷木雕版,大家纷纷凭借服饰认出了本国民族的特征。由此可见,民族团结进步不仅仅局限于本国各民族,同样也是本地区周边各民族的诉求。 风俗上承续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脉络,闻名中外的“三月街”源于观音古市,从唐朝开始,每年三月十五日,崇圣寺都会设坛邀请高僧大德讲经论法,称之为法擂。届时,各族人民远道而来,聚集崇圣寺附近搭棚礼拜听经,慢慢就形成了集市,古称观音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区贸易集市和节日。到现在,三月街成为大理州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民族节。 传承上反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传统。明朝正德乙亥年间,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重创,周边村民志愿筹集资金、出工出力,修复崇圣寺。清末,崇圣寺毁于兵燹,但周边村民自发保护三塔,聚三塔而居,爱护三塔一砖一瓦,甚至把村名取为“三文笔村”,便是以三塔为精神家园的朴素表达。 2004年崇圣寺恢复重建的消息传开,周边村民人心振奋,积极配合政府土地征用、捐资捐款、出工出力,为崇圣寺的恢复重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找准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度 崇圣寺遵循“人间佛教”思想,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深入持久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常态化工作中。 崇圣寺充分尊重僧团在寺院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实行传统僧职管理和现代民主管理相融合的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到位。作为国家5A级三塔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圣寺按照5A标准进行软件与硬件的提升与改造,保障了5A景区的品质。寺院大量吸纳了周边少数民族村镇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并推动周边地区餐饮业、客栈业、购物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勤劳致富。 为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崇圣寺与三文笔村委会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暨和谐寺院共建共创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互帮互助的宗旨,就爱国主义教育、脱贫攻坚、慈善敬老、环境保护、治安消防、防洪抗旱等方面签署了共建共创协议。每年旱季,村民节约用水,优先把水源让给寺院,确保寺院生产生活用水;疫情期间,寺院自养事业受到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给寺院送来了自家产的米油、蔬菜、咸菜、亲手织的毛衣毛袜等,帮助寺院渡过难关。 扩大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广度 崇圣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寺院自身开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延展到更广的区域和领域。在走出去学习考察的同时,也热情迎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宗教团体前来考察,通过交流推广创建经验,也使得自身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崇圣寺长期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保持文化交流互鉴。大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地缘相近,族缘相亲,佛缘相通,佛教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加强信仰共鸣、文化认同、民心相通。崇圣寺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大理佛教界独特的优势,在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下,多次应邀出访东南亚南亚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交流互访加深了睦邻友好关系,宣传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政策,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为了打造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平台,2007年至2017年间,崇圣寺成功举办了七届“崇圣论坛”,邀请东南亚南亚等近30个友好国家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紧扣时代脉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学术界、宗教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成为大理乃至云南的一张对外友好交往的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的崇圣论坛就提出了“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4崇圣论坛宣言》指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佛教内部之间、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交流,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015年,孟加拉佛教复兴会授予崇圣寺方丈崇化法师“2015阿底峡大师世界和平金奖”;2019年,缅甸联邦共和国授予崇化法师“大正法光明幢宗教勋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祖国生根发芽,同时也对外辐射到亚洲乃至全球,是崇圣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大亮点。 崇圣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从2006年至今,连续16年举行敬老慈善捐赠活动,把团结进步的精神向周边的村民、老人广泛传播;连续16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到下一代的心中。 此外,寺院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工作,引进了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光明计划”项目,每年为云南贫困地区2000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并提供生活费和医疗费用,为贫困山区老人摘除白内障,使得8000余人重见光明。截至2021年底,崇圣寺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400万元,用实际行动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像一个航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各民族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化法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协驻会副会长、大理崇圣寺方丈) 来源: 大菩文化/大理崇圣寺 2022-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