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地禅说】 明哲长老与佛教中国化座谈交流会举行 8月28日,“【儒地禅说】明哲长老与佛教中国化座谈交流会”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举办。此次座谈会由济宁市佛教协会主办,嘉祥县佛教协会协办,嘉祥法云寺承办。 座谈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济宁市、嘉祥县相关部门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山东省、浙江省佛教界部分法师、法云寺部分义工参与座谈会。 座谈会伊始,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以三重涵义对座谈会主题“儒地禅说”作了解读:一、儒地即济宁,且嘉祥为曾子故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此次座谈会就是各嘉宾来济宁嘉祥交流明哲长老与佛教中国化;二、从历史来看,“儒地禅说”就是讨论在佛教过去在济宁的发展情况;三、山东是公认的儒地,实际上整个中国都可以说是儒地,中国佛教与印度本土佛教有很大区别。儒地禅说,就是谈儒佛的交融,也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嘉祥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付廷峰代表嘉祥县县委统战部,向莅临嘉祥的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将深入开展宗教领域传统文化浸润活动,充分利用嘉祥吉祥文化、汉文化和孝文化资源,增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悟法师表示,最早与明老结缘是2005年,对明老早以仰慕有加。长老与他聊得最多的就是僧才培养。要多多培养有爱国情怀、道心坚固、佛法精研的优秀僧才,中国佛教才能正信正行,才能服务社会教化众生。 济宁市佛教协会会长妙谛法师介绍了明哲长老的生平与法语,认为佛子后学们应学习长老“继承传统不保守,顺应时代不流俗”的推陈出新思想。要将佛教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将佛教的精神渗透到做人的方方面面,将佛教的智慧用于促进国家发展的层面。继承和发扬明公爱国爱教的精神,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慈悲利济众生。 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月净法师认为,佛教进入中国以来即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佛教中国化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主义。佛教人士要发扬慈悲济世的精神,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佛教必须要对社会有贡献,才能被社会所认同。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就佛教中国化的“变与不变”作了发言。他表示佛教中国化的传承至今有其变与不变之处。 不变有三:师资人才的代代相传;正法传承需要正当性与有效性;护法者护持佛法要有自身的理解。不变的这些在细节上又都是在变的,故不能局限在经典原文中。正当性就是不要讲错话,所以要加强对经义的理解,有效性就是所讲的教理要对大众有益处。经典解释是弘法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责任,也是修道生活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李建欣提出两点想法,一是明哲长老对人间佛教事业的推动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二是明哲长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台贤并重,显密圆融,各宗教理教义并举,同时戒行高洁,法相庄严。中国当代佛教需要像明哲长老这样的高僧,佛教中国化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泽亮谈了三点体会,首先对明哲长老的一生行谊作了概括。第二,他以近期整理的闽院材料对明老的戒行生平作了补充,他注意到五十年代慈舟老和尚与明哲长老的交往密切,是明哲长老的授戒师父,而慈老持戒严谨,明老之守戒应有受其影响。第三是倓虚老和尚在三四十年代曾在山东办过佛教学校,明哲长老对僧才培养的重视可能也有这方面影响。同时,湛山寺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站在世界佛教的角度去看待明哲长老的功绩。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说,自己曾于八九十年代在明哲长老门下学习,他认为长老是堂堂正气且真性情之人。他表示诸佛菩萨都是有性情的,有人性才能显示其佛性。他赞叹明老勇于担当,为众为佛法的心从未停歇过。在2004年明老就开始筹办《菩提道》期刊,并以其作为广渡众生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回忆与明哲长老的交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5年与其在福建涌泉寺的一场讨论,当时就感受到明老对禅法的理解非常之圆融。老和尚坚持大乘佛教的圆融精神,继承了中国佛教,尤其是明清以来的传统,法源殊胜。长老一生承继天台、华严、曹洞、临济、密宗等正传,集其大成,为历史少见。他锐意创新且不流俗的教育思想是对佛家传统的很好发扬。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群以杨岐方会为例,认为在佛家传统里,明哲长老可被称为“湛山老”或“湛山哲”,以示尊敬。并以三个并重概括了明哲长老的一生:学院教育与丛林教育并重;学术研究与弘法利生并重;内学深耕与外学关注并重。董教授认为后学法师要向湛山老学习,进一步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在教理上内外融合,兼收并蓄,坚持创新不守旧。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张文良感慨,自己曾于1990-1995年时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隔壁就是明哲长老的方丈室。那时候每天经过明老的房间都会看到其屋内的一块牌匾:最上乘。张教授表示,明哲长老举止非常威仪,从外表就能一眼看出高僧形象,但在和他亲密接触后又发现明老其为人待人接物十分温和。 张教授有感于明老的高尚洁行,对现在的世俗教育与丛林教育的区别作出了思考。世俗教育更偏向于一种职业教育,而丛林教育是一种人格熏陶。明哲长老曾说:一个僧人即使什么都不做,但只要穿上这身僧服,每天坚持上殿,持戒守戒,这就是最好的弘法利生了。此言对我们社会现有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性。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中从佛学史的角度谈了对明哲长老之精神的继承。杨教授认为现有的当代佛学史都还在草创阶段,很多材料还有缺失。像明哲长老这样的高僧在佛教史上必然会有一席之地,但该有多大的比重,取决于其对佛教的贡献,这就需要大量的材料记载。明老的法子们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将祖师的一生行状完整全面地记录下来,发扬光大其法系。 陈坚教授作总结发言。这次活动实际上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明哲长老的追思法会,二是学术座谈活动。明哲长老与佛教中国化这样的学术活动的作用就是要梳理继承明哲长老的精神遗产。这次座谈会可以概括为“一个高僧,两个主题,三支队伍”。一个高僧即明哲长老,两个主题即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三支队伍即相关领导、与会学者、教内法师。 陈教授将明哲长老之为人概括为四点:一、有修有证,威仪具足;二、重视教理,台贤并重;三、爱国爱教,法弘人间;四、重视教育,培育僧才。 陈教授表示,在济宁谈儒佛关系可以说是名正言顺,济宁嘉祥是曾子故里,孝道文化浓厚;另一方面就当代来说,在明哲长老的影响下,济宁佛教也有大力发展的趋势。儒佛都有孝道文化,其交融发展必然能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陈教授认为,要学习明哲长老“继承传统不保守,顺应时代不流俗”的精神。明哲长老中兴湛山寺,是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法嗣,济宁佛教乃至于山东佛教的很多法师都是明老的法子。明老的法子们应该将此法系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在佛教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大菩文化 2022-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