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炉峰 慈联天下 绍兴佛教 佛界要闻
    · 炉峰禅寺甲辰年龙华法会即将隆重… (04-06)
 
 
月是故乡明——绍兴名人与中秋

 

月是故乡明——绍兴名人与中秋

 

9月10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日,始于汉,盛于宋,至明清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团圆。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

文人赋诗弄墨,百姓阖家欢庆,使这一天在中华文化史上灿烂了多少年。

且看,绍兴名人笔下的中秋佳节,能不能让您读后感到今夜的圆月与往年有所不同?

追寻陶庵的那场中秋狂欢

●杨水土

月圆月缺,本是造化变迁。然而,多情善感的古人,硬是将情感投射,把思念寄托,让寻常事物生出万千情愫。中秋这个与圆月相关的时令,虽未入二十四节气,却成为堪比过年的一个盛大节日。

在浩如烟海的中秋咏月诗文中,我独爱陶庵张岱的《闰中秋》。

张岱,明末大才子。他自制的墓志铭这样介绍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样“好玩”的张岱,每逢中秋节,自然不甘落寞,留下了诸如《虎丘中秋夜》《闰中秋》等作品……可我独爱《闰中秋》,不为其他,只为写的是绍兴古城蕺山上的一次中秋盛会,虽然只是一个“闰中秋”,但其盛况恐怕后人再难企及: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

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时间:崇祯七年(1634)闰中秋;地点:绍兴蕺山上的蕺山亭;参与人数:700余人;活动主题:模仿“虎丘故事”,举行赏月大会。

那么,“虎丘故事”是怎么回事?

一说是崇祯六年(1633),32岁的复社领袖张溥主盟召开虎丘大会,据陆世仪《复社纪略》记载:“至日,山左、江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余人。大雄宝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鳞次布席皆满,往来如织,游人聚观,无不诧叹,以为三百年来未尝有也。”

另有一说是指虎丘中秋曲会,苏州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民间自发昆曲集会。据袁宏道《虎丘记》载:“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参加这次蕺山中秋赏月大会的七百多位来宾,实行的是AA制。“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至则“席地鳞次坐”。沿山铺了七十余床红毡,座无虚席,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济济一堂。

这可不是抬头望月、静静欣赏冰轮升腾那么宁静,其场面简直就是一场歌咏大会。在座的七百余人,会唱戏的有一百多,大家一起合唱“澄湖万顷”,声若钱江潮水,蕺山为之雷动。合唱的“澄湖万顷”,出自《浣纱记》第三十出《采莲》中的《念奴娇序》曲。

无酒不欢,用“轰饮”两字道出喝酒的气氛之狂热。酒行如泉,既指来者善饮,又指酒乡之酒资源丰富。到夜深之时,来宾们饥肠辘辘了,借用山脚下戒珠寺里斋僧的大锅煮饭,让长工用担桶源源不断地挑上山来,这夜宵甚是管饱。酒足饭饱后,张岱让家中蓄养的两位伶童在山亭之中演出了十多出折子戏。这戏一开场,不仅仅让赏月之人看得如痴如醉,还吸引来了周边的人闻声而来,于是赏月大会发展成上千人了。戏看得投入,哪里还会顾及山中野外蚊叮虫咬,直到四更时分才曲终人散。

此时但见月光如水,泼洒在地上一片银白,人人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而山脚雾岚如烟似纱,冉冉飘浮。眼前山形树木一片朦胧。远处的香炉峰、鹅鼻山、天柱山云遮雾罩,只露出发髻一样的峰顶,令人真切地感受到米芾的“米家山水”的意境。

388年前,蕺山的那场赏月晚会,是何等盛大、何等热闹、何等狂热尽兴、何等酣畅淋漓啊!这以后,可曾有过这样的盛会?

不知不觉,时令又是中秋。

绍兴古城内的蕺山葱茏依旧,山巅文笔塔灯火辉煌,可寂静的蕺山亭仰望天上明月不声不响。

陶庵先生,今夜你在哪里赏月?

我在蕺山等你,可好?

狂圣一体 良知如月

——天泉桥“中秋晚会”和王阳明的“咏月诗”

●刘孟达

天泉桥,是王阳明伯府第庭院前横跨碧霞池(今又叫王衙池)的一座石拱桥。据《王阳明年谱》记载,在王阳明居越“丁父忧”期间,皓月之夜,他喜欢在天泉桥上支颐独坐,凝神遐思。当年,他亲授钱德洪、王畿两位高足心学“四句教”的“天泉证道”,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每逢佳节或喜庆,王阳明还会在桥上置酒张筵,款待他的门人和宾朋。其中,有两次“中秋晚会”最负盛名。一次是嘉靖三年(1524),另一次是嘉靖六年(1527)。晚会上,他吟诵出《月夜》二首和《中秋》等“咏月诗”。诗中,他并非借自然之月来慰藉情怀、比配人格,而是将明月作为其心学“良知”的最佳载体,蕴含着“狂圣一体,良知如月”的深邃哲理。

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53岁。三年前,因父丧归越,在卧龙山麓、光相桥畔的伯府第“丁忧”守制。此时,正是阳明心学的圆熟期。

这年的中秋之夜,王阳明在天泉桥设席宴请百余位门人和宾朋。他思忖着:中秋盼月,因为世上还有孤独;中秋赏月,因为人间尚存真情;中秋颂月,因为心中仍有牵挂。他翘首仰望,但见晴空万里,月白如昼;赴宴者喜笑颜开,兴高采烈。大家酒至半酣,歌声渐起。继而,有人投壶聚算,有人击鼓为乐,有人泛舟赏景……此时此景,王阳明诗兴大发。他恣意挥毫,写了《月夜》二首:其一云:“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其二云:“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在这里,不难触摸到王阳明对自己创立的“心学”是何等的自信!晚年退隐居越讲学,王阳明已将“心即理”“知行合一”思想淬炼为“致良知”学说,使阳明心学更臻完善。可以说,《月夜》是浸润“良知”因子的哲理诗。

在这里,《月夜》意境如鉴:月圆之夜,四面山上云雾升腾而来。月亮被遮蔽了。一会儿,浑浊的雾气随风飘散,天空依旧晴朗。良知原本不会泯灭,外力也不能干扰。为此,要爱惜正脉已中断的儒学,继承其正脉才不虚度一生。他对朱熹、郑玄的学理表示质疑。而对被看成“狂者”的曾点却大为赞赏。因为,对儒学另辟蹊径,是“狂者”的反叛之举。

“老夫今夜狂歌发”和“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月夜》的点睛。“狂”的本质是敢于突破,勇于进取。程朱只看到了“点”的狂,但对“狂”和“圣”的正面连接,似乎无所见。王阳明赞美“点之狂”,深获他的胸襟怀抱。此时的王阳明已完全进入圣境,他不仅不排拒“狂”,不弃“狂”,反而视“狂”“圣”为一体,甚至把“狂”视为成圣的必要条件。因此,王阳明不愧为“圣狂”的典范。

嘉靖六年(1527),时值闰八月中秋。从上次“中秋晚会”迄今,已隔三年。这三年,对王阳明来说,可谓悲喜交加。悲的是,守制早已满期,可朝廷却丝毫没有起用他之意;去年正月,夫人诸氏去世。喜的是,为诸夫人守节周年后,王阳明续弦张氏;十个月后,张氏诞下儿子正聪(后改为正亿)。那年,王阳明55岁,老年得子,乐以忘忧。王阳明率众弟子在天泉桥上宴饮,即席而赋诗一首:“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就在这个中秋之夜,王阳明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诗。谁都没有想到,同年九月,王阳明出征两广;次年十一月底,伴随一声“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溘然病逝于归途中。

其实,月圆月缺,都是我们看到的假象,真正的月亮从未有过圆缺。正如我们内心的良知,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良知,只是大多数人的良知被私欲、贪欲、名利、嫉妒、妄念遮蔽了。只有内心光明的人,才能烛照世界;他的世界,也会一片光明。执一盏香茗,淡淡相守,盈一份美好,从容地面对生活,在岁月中且歌且行,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鲁迅的中秋节

●娄国忠

中秋节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作为大文豪的鲁迅自然很在意它。鲁迅在人世间共度过了56个中秋节。鲁迅的中秋节,在他曲折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鲁迅怎样过中秋?可考的实据主要是鲁迅日记。1912年至1936年之间,鲁迅的25个中秋,在其日记中有所记录的共22个。

1912年至1925年鲁迅客居北京,当时中秋节也是公休假。独在异乡的鲁迅自然少不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乡思亲之情,因此,多数时候,鲁迅的中秋节是落寞的,往往仅在日记中记以“旧历中秋,休息”寥寥几字。这一天,他常枯坐终日,或以抄古碑等消磨时光,有时也和友人一起度过。1912年9月25日,他在中秋节当天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但朋友相聚有时也会给鲁迅带来好心情,如1917年中秋,在绍兴会馆,“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想必他当时心情亦是极佳。1925年,鲁迅与许广平秘密展开“师生恋”,是年端午节,鲁迅和许广平等人聚饮,鲁迅喝得醉意朦胧,却又颇感尽兴,于是在致许广平的“训词”中相约:“今年中秋这一天,不知白塔寺可有庙会,如有,我仍当请客……”许广平在《两地书》中曾忆起这年的中秋,那天她“远远提着四盒月饼,跑来喝酒”。

1926年,鲁迅的中秋是在厦门度过的。和以往不同的是,鲁迅又多了一重牵挂——身在广州的许广平。因之他在日记中记述了中秋分食月饼的细节:“旧历中秋也,有月。语堂送月饼一筐予住在国学院中人,并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同时他又在《两地书》中提及此事,他当然牵挂远在广州的爱人,把思念全写进自己的日记和他们的《两地书》里了。

1927年9月27日,鲁迅毅然结束独居生活,与许广平双双赴上海,开始他们相濡以沫的伉俪生活。鲁迅到上海后过中秋的情形迥然不同。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和爱子海婴的降生,他的中秋节再不像过去那样单调、冷清、落寞了。然而,在上海的9个中秋,鲁迅日记反而有3年未曾提及。他在日记中记载,1929年中秋,“午及夜皆添肴饮酒”。次年同日,“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从此类节日细节看来,鲁迅的中秋节还是过得颇愉悦的。1931年9月26日,鲁迅日记写道:“传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而归。”鲁迅与夫人在中秋之夜走亲访友,感到其乐无穷。

鲁迅的中秋情结也在其小说和杂文里反映出来。写于1918年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中秋令人感到惨淡哀伤,就在这个中秋节前后,孔乙己被那个冷漠的社会所遗弃了。

鲁迅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奔月》里谈到中秋节,提出“嫦娥为何奔月”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1934年9月28日发表在《中华日报·动向》里的《中秋二愿》一文中,他提出了两个发人深省的愿望:“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1936年中秋节,鲁迅的病情很重了。但当天,“上午校《海上述林》下卷毕。午后寄章雪村信并校正稿。复曹白信并还稿。下午谷非及其夫人来。须藤先生来诊。晚蕴如携三孩子来。夜三弟来。中秋。似发微热”。

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中秋节,他心中必定辉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罢!19天后,鲁迅逝世。直至人生最后的日子,他都未放下手中的笔。

周作人笔下的绍兴中秋风俗画卷

●封晓东

周作人是个不世出的散文家,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人。他一生所创作的散文中有许多的记述跟绍兴中秋风俗相关。

周作人笔下的“绍兴中秋”主要反映在笔记体散文《中秋的月亮》(收入《药堂语录》)和儿童杂事诗《中秋》(收入《儿童杂事诗》)中。作者不仅对月、月饼和传说进行了传神叙写,更是把旧时绍兴中秋祀月风俗作了归档式记录,颇具史料价值。

他笔下的绍兴中秋赏月并没有古代文人的那种浪漫气息。《中秋的月亮》文中先引记了敦礼臣《燕京岁时记》中的“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句,接着写绍兴人“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接着写道:“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紧,月饼尚在其次。”由此看来,在周作人记忆中,绍兴乡人认为月亮主阴气,不是最好的兆头,对中秋节赏月并不带有特别的兴致,柴米油盐才重要,所以他总结说“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周作人是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先驱,很早就注意到男女平等问题,照理是不会认同这样一种带有重男轻女意识的“对于月亮的意见”的,显然这些应该只是他幼童时在绍兴乡间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而已。但他确确实实又在文末写道,“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中秋的月亮》写于1940年,大抵那些年他留在北平过得并不舒坦,这是他个人命运的应景之念,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妇女观。

周作人文中也记下了旧时绍兴中秋祀月场景的过程。他写道:“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接着他解释了这一习俗的缘由:“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斫开,乃能取出宝物也。”周作人记叙的这一祭祀月亮婆婆时蘸水涂目的习俗,笔者小时也如是经历过,外婆在一旁喃喃道:眼目清凉,眼目清凉。因此读来很有回忆的乐趣。

周作人文中还留下了绍兴中秋祀月所用月饼形制的具体记载。在《儿童杂事诗·甲编·儿童生活诗》中有一首《中秋》:“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周作人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这里提到的红绫饼,即“红绫饼餤”,是古代的一种珍贵的饼饵,以红绫裹之,故名,亦省作“红绫餤”。但很显然,周作人对儿时故乡中秋节祭祀所用的素豆沙月饼记忆更深刻。

周作人笔下的文字,为后辈乡人描绘并缓缓展开了一幅越地中秋风俗画卷,淡彩雅致,乡土味浓。纵观上下几千年,在绍兴本土士人中,唯有明清之交的张岱才具备这等笔力。

来源:2022年09月09日 《绍兴日报》(新周刊)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