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一法师:禅的新时代阐释与当代价值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 4月19日,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在湖北黄梅举办。来自内地、港澳台地区及韩国、日本、匈牙利的1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诸山长老,共聚黄梅话禅论道。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纯一法师主旨发言并吟诗纪念。 禅的新时代阐释与当代价值 ——纯一法师在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岁岁谷雨今又临,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迎来了净慧长老圆寂十周年纪念日,我们相聚在长老晚年住锡与圆寂之地黄梅,一起追思缅怀长老创立生活禅、推动禅宗现代化转型的本怀和功德,因缘不可思议。作为长期在长老引领下从事弘法工作,时常接受耳提面命的后学,虽年华似水流逝,往事却点点滴滴,明明历历,受用无穷,心潮澎拜,感慨良多。长老虽已示寂,但法身智慧必将恩泽众生,永住世间,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下面,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就禅的现代阐释和现代价值趋向,略陈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禅,发源于印度,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原始佛教的四禅八定,到灵山会上的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从如来禅到祖师禅,一花开五叶,乃至洪州禅、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灯灯相继,一脉相承。太虚大师曾明示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在禅。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佛教中国化最显著的表征。禅,内涵丰富,蕴味无穷,概而言之,禅的核心目标和终极关怀,即是通过禅的修行而了生脱死,解脱自在。广义上,这样的境界也是历史上一切哲学家和宗教家共同追求的愿景。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体悟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的无常妙境,海德格尔面对死亡的思考,体悟到“向死而生”的生命状态,只要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激情。尽管各出机枢,各擅胜场,但真正参透生死并发明解脱生死之道、体用并举的唯有禅宗。只有禅宗才让人超言绝待,大机大用,大死大活。其揭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灵山西来意旨,石破天惊,震古烁今。其棒喝之作略、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之精神,杀活自在之手段,直至今日仍润泽天下,源源不断的为迷茫的现代人指出安顿心灵、就路还家的不二法门。去年逝世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自己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时,前往日本禅宗的妙心寺问道,从禅师那里获得了精神赋能,最终走出精神困境,成就一代传奇。据闻他在六十五岁时出家,成为一位禅者。从稻盛和夫身上,也充分彰显了禅在现代世界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禅宗的现代转型中,近代以来的禅门大德承前启后,皆做过有益的探索,如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等在国势衰微、宗风不振的时代,遥相呼应,甚至以一己之力,振衰起弊,勉励维系,才使千古禅脉不绝如缕。逮至现代,净慧长老踵继前贤,别开生面,以活泼泼的生活禅破题,使古老的禅宗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指针,以“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为进路,为现代人参禅悟道指明了一条觉悟之道。在古老的禅学体系中,古德总结出话头禅、默照禅等种种法门以接引众生,但无论是何种禅法都需要被重新参究审视,方能契理契机,使菩提古树再焕新枝,让古老的智慧走进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净慧长老的生活禅就是植根于古老宗门传统的现代创新,是中国禅学走向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而要让中国禅真正走向世界,需要我们禅宗学人在前贤积累的丰厚道粮基础上,调整弘法方向,调适弘法路径,再立新功。国家兴则文化兴,中华传统文化正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黄金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一部分正在变成事实。在这种良好态势下,中国禅宗如何再突破、再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新时代课题。“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是我们永远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我们不能只是重复前人的棒喝机锋。古德有言“见与师齐,其德减半;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几十年在欧美耕耘,使得欧美社会了解了日本禅,以至于欧美学界长期将“禅”翻译成日语的音译“ZEN”,忘记了禅的真正根源在中国。铃木大拙的功绩令人敬佩,但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禅,让西方世界知道“CHAN”不是“ZEN”才是禅的主流和正宗,让“中国禅”“西去”,传遍世界,是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树立中国禅文化自信的努力目标。 当今的时代,我们面临百年乃至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不确定性成为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如何在不确定要素叠加的时代找到确定性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课题。禅宗作为“安心法门”,正是让人在纷纭变幻的外在环境中如何保持定力的般若法门。禅宗的殊胜之处在于它关涉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兼具生命哲学的体相用。净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既揭示了生命的缘起本质,指明了生存的意义所在,又告诉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体悟禅的境界。他指出: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但创新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顺着讲”而且还要“接着讲、接力讲”。那么,我们如何对生活禅“接力讲”呢?在此,我不揣冒昧,提出三点感想:一是对净慧长老的生活禅进行学术总结和学术提炼。根据阐释学的原理,净慧长老的著述和生活禅理念的心路历程,不是终结于著作的出版和理念的完成,而是有待读者与禅者的理解和进一步诠释。只有读者的再诠释、禅者再实践,才意味着一种思想法门的持续完成。应该进一步在禅修夏令营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吸引青年才俊,特别要积极引导丛林禅和子投身到对生活禅的参究行列,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视角,发掘或者说重构生活禅的思想体系和修行体系。一种思想的活力在于它永远是开放的、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的体系。生活禅也只有在创造性的诠释中才能永葆活力。二是如何构建禅宗的修行次第问题。禅讲求顿悟,但顿悟从来与渐修不相矛盾,而渐修则必须有次第。我在亲近净慧长老时,曾问长老,与其它宗派的修行次第相比,禅宗的次第是否不太明确?长老断然否认,认为禅宗是有明确次第的。如明代晦山戒显禅师的《禅门锻炼说》就对禅修次第做过系统的阐释。我们如何去粗取精、契合现代人的思想或心性,来重新阐释这种传统,是我们与时俱进需要做的工作。三是回应当代,寻觅弘扬禅法的新走向。在普遍没有“生死事大”发问的当代,人们更想要的是在人间、在今生,活得美好、幸福,且视之为最真实的追求,只有极少数的上根利智者才蒙生了脱生死,生死未明、如丧考妣之问。因此,近年,我常常思考,试着拈出“人文禅”话头,作为一种方便法门,予以推衍,旨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局于解脱,不异于解脱;不唯了生死,不违了生死。立足当下,由终极关怀(圆满解脱)更多转向人文关怀(立足现实关怀),强调此土、此世、此生、此念,消弭二元的对待。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虚云老和尚也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则堂前草深三尺。我们要将生活、生死与生命打成一片,以人为本,善自护念,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侧重禅的人文精神之重建,强调现实人文之关怀,将菩萨悲情倾洒人间,立足人间佛教,建立人文佛教。(时间关系,不予展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各位大德、各位学者,当年,懵懂年少时,看到净慧长老的新诗有云:岁月催人老,云外一声钟,还同长老开玩笑,说他精神矍铄,正年轻着呢。长老微笑不语,我赶紧斟茶一杯。未曾想到,十年转瞬即逝,长老竟离开我们已有十周年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与十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净慧长老因应所处的时代因缘,创立了生活禅,为我们揭示了契机契理的当机法门,接引了无数禅门学人。特别是三年疫情,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人们提出了深入思考的课题,其中,禅无疑是一剂良方,需要我们提供般若智慧与修行路径,普获甘霖。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开拓创新,才不负先贤,不负时代。唐末五代秀才张拙《悟道偈》说得好: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虚云长老在谈到戒律改革时曾指出要“不废古型,别有新意”,对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对待古老的禅法,我们同样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惟其如此,禅才会真正契理契机,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来源:大菩文化【纯一法师】2023-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