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中华民族同心圆 ——大理崇圣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工作统筹推进,建设“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成功打造具有全国引领性、大理辨识度的“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 大理崇圣寺作为“环洱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重点示范点位,紧扣“苍洱处处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在方丈崇化法师的带领下,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充分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各族信教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一步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谱写了一曲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乐章。 政治引领:以“中国化”凝聚共识,夯实团结根基 大理崇圣寺在始终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作为核心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四个结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是法治建设与信仰引导结合。崇圣寺积极建立常态化法治教育机制,组织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国旗国歌”进寺院活动(“五进”),通过宣传栏、微信平台等载体普及法治观念。同时,以“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为标准培养教职人员队伍,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崇化法师、大理州政协委员王鹏程、大理市政协委员崇利法师等参政议政骨干,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宗教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积极作用倡议的提案》《关于充分利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佛教宗派多样性的特点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南亚、东南亚经济走廊建设的提案》等促进民族团结的提案十余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 二是文化浸润与教义阐释结合。崇圣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讲经活动,对佛教教义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例如,在讲经中融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倡导信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抵制极端思想。寺院还利用宣传栏、宣传资料、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在《人民政协报》《法音》《云南宗教研究》及佛教主流媒体发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文章30余篇,“云上佛都”微信公众号、“大理崇圣寺佛都网”等发布文章200余篇;印制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资料超20万份,充分发挥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宣传阵地作用。 三是讲解服务与中心工作结合。崇圣寺作为礼佛圣地,同时也是国家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南省“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等,寺院每年专项接待各级党委政府、教内教外、院校团体等检查、考察、交流100余起,接待游客信众120万余人次。寺院讲解员在讲解服务中认真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大理故事”。大理崇圣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讲解员也被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大理州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讲解员”。 四是生态保护与信仰实践结合。崇圣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2017年,寺院发起“弘法保护洱海”活动,向信众宣讲生态保护政策,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推动禁磷、禁塑、科学放生等实践。寺院还参与苍山植被保护,近年寺院内频现小熊猫、豪猪等野生动物,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 历史溯源:以文化纽带彰显“多元一体”基因 大理是著名的文献名邦,古有“妙香佛国”的美誉,亦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苍山与洱水,佛教之齐鲁”,大理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的沁润,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文化厚度。明代章日慎有诗《叶榆杂兴》:“兰若三千界,榆城十万家。天清载酒去,日暮倚栏斜。砌有长春草,窗开四季花。收将画图里,归向野人夸。”此诗吟诵的便是大理佛教之盛,人烟之密,生态之美。千百年来,大理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亲仁善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直与苍山洱海共存共荣,共同创造了包容和谐的灿烂文化,崇圣寺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史实。崇圣寺深挖1300年历史中的民族团结基因,积极构建“建筑-艺术-民俗”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 建筑见证交融:主塔千寻塔由唐代中原工匠协助建造,形制与西安小雁塔高度相似;宋代南北小塔融合汉地密檐塔与白族建筑技艺,成为多民族协作的实物见证。 艺术映射认同:宋代《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的“十六国王众图”木雕,生动展现南亚东南亚16国首领朝拜场景。2018年澜湄外长会议期间,多国外长通过服饰辨认出本国文化元素,印证了历史上跨区域文明互鉴。 民俗催生共融:唐代崇圣寺讲经活动衍生的“三月街”集市,历经千年发展为涵盖商贸、赛马、歌舞的综合性民族节日,每年吸引百万各族群众参与,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跨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平台。 国际辐射:以崇圣论坛搭建命运共同体桥梁 大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法脉相通,佛教文化同根同源,具有先天亲密的法缘关系。崇圣寺创新“宗教外交”模式,服务国家战略。 2007年至2017年间,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理崇圣寺成功举办了七届崇圣论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赢得了学术界、宗教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友好国家。崇圣论坛一年一个台阶,民间外交卓有成效,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高僧大德、知名学者、宗教官员汇聚大理,共襄盛会,共同探讨佛教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4月,以“和谐·共荣·进步”为主题的首届论坛在大理崇圣寺成功举行,从此开启了举办崇圣论坛的里程。 2013年,国家出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后,大理崇圣寺积极响应,在第三届崇圣论坛上第一次邀请了国外代表——斯里兰卡万萨尊者,由此开启了锻造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佛教命运共同体黄金纽带的新思路。 2014年举办的第四届崇圣论坛以“佛教与亚洲人民的共同命运”为主题。邀请到泰国、印度、尼泊尔、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僧王、长老、高僧参会。闭幕时,发表了《2014崇圣(国际)论坛宣言》,强调“法乳同源、和合共生。国与国之间、佛教内部之间、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交流,打造东南亚、南亚佛教黄金纽带,共同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015年举办的第五届崇圣论坛以“时代特色人间佛教在亚洲的演进历程和现实意义”为主题,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僧王、佛教领袖和专家学者对东南亚南亚佛教命运共同体如何推进、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构想和建议。大会通过了《东南亚南亚佛教命运共同体缔结动议书》,倡议成立“东南亚南亚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缔结“东南亚南亚佛教命运共同体”,铸造东南亚南亚以佛教为载体的和平发展、友好交流的黄金纽带。 2016年举办的第六届崇圣论坛以“探讨时代特色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时任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亲莅出席。论坛第一次邀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5个国家的宗教官员参加,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体现了民间外交在促进各国间的理解与合作方面可发挥的积极作用。 2017年,第七届崇圣论坛,邀请了27个友好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驻华使节、宗教官员、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会。该届论坛首次举办了澜湄流域六国佛教交流合作会议,崇化法师提议:建立澜湄流域六国佛教黄金纽带合作机制,六个国家佛教界共同作为联合发起人,按照一定机制设置轮值主席,让各国都有平等参与机会,为维护地区和平、增强人民福祉、促进佛教事业发展同愿同行,共同努力。各方达成共识,纷纷表示愿意在中国佛教界的主导下,共同发起澜湄流域佛教论坛,建立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黄金纽带机制。此次合作会议为2017年12月15日在大理举行的澜湄六国外长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我国全方位“走出去”和国家利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宗教与国家总体外交的良性互动,大理崇圣寺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佛教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 2007年至今,崇化法师率崇圣寺佛教代表团应邀出访日本、泰国、新加坡、孟加拉、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考察交流。崇化法师还多次发表演讲和进行讲经交流。出访中,代表团积极宣传中国的宗教信仰政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佛教界取得了良好的声望和一致肯定。2015年,孟加拉佛教复兴会授予崇化法师“2015阿底峡大师世界和平金奖”;2019年,缅甸联邦共和国授予崇化法师“大正法光明幢宗教勋章”。崇圣寺也多次接待外国佛教考察团,通过交流互访加深了各国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宣传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政策,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宗教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守望相助:以公益慈善书写“石榴籽”篇章 崇圣寺将宗教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形成“慈善-文旅-共建”三维助力模式。 大理崇圣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长期以来,崇圣寺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从2006年至今,连续19年举行敬老慈善捐赠活动,累计为周边村镇老年人捐赠资金近100万元;连续19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累计捐资150余万元。此外,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工作。大理凤仪镇农村发生旱情,崇圣寺捐资帮助兴修水利工程,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的难题;大理祥云板桥乡某建档立卡户生活困难,崇化法师在当地扶贫干部的陪同下看望老人,并资助老人开展养殖事业,实现脱贫;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崇化大法师亲赴灾区,为灾区捐款捐物;崇化法师还引进“香港光明计划”,免费为云南边远山区农民做摘出白内障手术,使8000余名患者恢复了视力。截至2024年底,崇圣寺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约500万元。 依托国家5A级景区优势,崇圣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积极开展“夯实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副产品行业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二次创业的机会,有效拉动乡村经济增收。 崇圣寺还与三文笔村委会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暨和谐寺院共建共创合作框架协议”,本着互帮互助的宗旨,就爱国主义教育、脱贫攻坚、慈善敬老、环境保护、治安消防、防洪抗旱等方面签署了共建共创协议。崇圣寺心系社会,周边村民及社会各界也积极护持寺院,与寺院一道,共同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保卫、护林防火、防洪抗旱、净化旅游环境、保障区域交通等工作。每年旱季,村民节约用水,在保障生活用水的前提下,优先把水源让给崇圣寺,确保崇圣寺生产生活用水。崇圣寺和周边村民联防联动,共同进行区域安全保卫和森林消防工作。特别是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与村镇一道对梅溪河道进行专项整治管护,消除安全隐患,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了实效。 结语:苍洱同心向未来 大理崇圣寺通过“四维融合”——政治引领铸魂、历史叙事凝心、国际交流扩圈、公益慈善固本,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节点,也为宗教活动场所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三重启示,即:文化认同是根基,需深挖宗教文化中的中华文明共性基因; 双向赋能是关键,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在法治、生态、公益等领域深度融合;国际视野是突破,以宗教交流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互通。 未来,大理崇圣寺将持续探索宗教中国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创新路径,让千年佛都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鲜活样板。 来源:大理崇圣寺/大菩文化 2025-0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