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长老谈学佛经历与如何修行
佛教在线讯近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惟贤长老受到了台湾生命电视台的专访,内容如下:
主持人:我们今天来到了大陆的重庆市合川区天花苑精舍,采访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佛教协会会长以及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长——惟贤长老,我们作为莘莘的佛子,在学佛道路上遇到了种种问题,我们想请惟贤长老给我们开示一下您老人家学佛的因缘,请长老开示一下。
惟贤长老:嗯,我首先欢迎远至万里、从台湾来到大陆重庆市合川区天花苑精舍,我对大家的访问表示感谢。这第一个,谈到我学佛的因缘。我出家是十二岁,十二岁就出家了,因为我生长在学佛的家庭,我的父母亲、我的家庭都是一个学佛的家庭。我有一个三哥叫苏兆林(音),他早年学佛出家,法名叫惟圣(音)。因为他的引导,所以我就依止于蓬溪白塔寺定光老和尚剃度出家。这个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特别是由于我三哥的出家学佛摄受了我。我出家以后,也就是说,正当孩童时期,就在庙上学习了《佛教三字经》、《唯识三字经》、《沙弥律仪》和有关佛教历史(的书籍)。我喜欢历史小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国初期,这些历史小说啊,我基本看完了的。那么这个,这段时期啊,初步到寺庙熏陶很深、感受很深,对于三宝的偈语、师父的传授,我深受益处啊,受益不浅。以后接着呢,十三岁到十五岁,我就在中国国学家——最有名的王先生——王恩洋先生办的“龟山书院”那里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更加奠定了佛学基础,读了很多古文,那个时候我的古文背得很熟,可以背两三百篇古文,读书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感受王先生的教育,内心觉得只有走出家这条路,是光荣的,所以信仰就选择了。这是(我)最初出家、在“龟山书院”读书的这段经历。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啊,就开始走上了弘法利生的事业。包括您也创办了大觉佛学院,任副院长,以及创办了《大雄月刊》等文摘。那,请您谈一谈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段弘法时期的一些弘法的感受和经历。
惟贤长老:这个只能说是十六岁到二十一岁,二十一岁到三十岁这两个阶段。十六岁到二十一岁,是我在北碚晋云山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各宗派的思想有所融合、有所贯通。其中特别的,太虚大师是我们那儿的院长,我们讲“人生佛教”、讲“八宗平等”、讲“菩萨学处”,那么像这些思想对我啊也是启发很大的。拿“人生佛教”来讲嘛,我觉得“人生佛教”就是做人的根基、道德的根基、也是学佛初步的根基,本身应该根据“人生佛教”的思想来做。由“人生佛教”到达菩萨乘,而且应该在佛教界乃至于在一般群众中宣扬“人生佛教”思想。八二年,这个“人生佛教”思想啊,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老把它发扬出来,叫“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一个思想、三个优良传统、五个建设,这是一贯的、融贯的。在我的心目中呢,也受到的启发很大。所以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汉藏教理院受到的教育很深。二十一岁以后到三十岁,由于抗战胜利,太虚大师回南京,我就到重庆送行。在这个期间,二十六岁到三十岁我在开县佛学院,一半教书,一半读经。
主持人:听说您在这段时间还阅读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不是?
惟贤长老:对,对的。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这方面的感受?
惟贤长老:就在开县教书这个阶段,我读了《大般若经》,包括《阿含经》等,大部头的书吧,特别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我是在利用晚上啊,都在翻阅。那么,读的时间呢,可能有半年,读了这个《般若经》讲到这个般若、十八空、二十空,这个般若的精神就是要出相,出相破执,要破尽一切执着,直见真相。所以我读《般若经》也有启悟,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最高的涅槃法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说到呢就是说《心经》——《般若心经》,这中间自己私心杂念,我执发执,这个现行初步得到克服。那么就发愿把一生贡献给佛教、贡献给众生。这可以说是我在开县接受的佛陀的教育,启发很大,这是二十六到三十岁。三十以后到四十一岁左右……
主持人:就是三十岁到一九四九年中国解放了是吧,有大批的僧人都还俗了,但是长老您的心,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就是要修行,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一直的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了下来?
惟贤长老:在西南(地区)来说啊,正式解放是四九年,四八年我已经回到重庆——原来我在养病——之后回到重庆,可以说当时啊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这么一个景象,那么就在这个大浪淘沙中啊,这个大变动,很多寺庙没有了,很多青年还俗了,这个当时受到了鼓励。我当时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呢,由于过去受佛教的恩惠,也接受了佛教的教育,我的想法呢应该是生之于佛教、养之于佛教、用之于佛教,在这个佛教动荡的时候假若自己失了这个立场,可以说就是不能报佛恩、不能报众生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谈不到,所以就坚定下来。
主持人:长老啊,我们知道在您三十四岁的时候进了监狱,您在监狱里边呢都还是不忘读书,但是那个时候呢就是不让您读佛经嘛,只让您读西方哲学、马列主义、还有学医,您都是自学成才,还在监狱里面继续的教书育人,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的谈一下您在监狱里的故事?
惟贤长老:从四十岁,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零年,一九五零年已经解放了,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四年,因为我的信仰没变呐,坚定在佛教立场上,尽管当时也有当普通教师的机会,也有当干部的机会我都不干,为什么呢,(因为我)信仰坚定,信仰坚定来自于政见、知见,知见有关系。所以这个于是就在当时成立的临时佛教协会筹备工作组人秘书长,在那个情况之下,在寺庙中,还是讲佛法、讲佛学,还是坚持。到进入了监狱时,就是三十四岁,我壮年时期。这个入监狱也可以说当时我因为由于信心,不能与时俱进,在现在来讲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坚定自己的立场,后来就进监狱。在监狱是二十六年多,出来我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我的青壮年时期,那段有用的时间就是在监狱度过了。但是在监狱中我还是不忘读书,读书时我一生的兴趣。我有系统的读过马克思的书、恩格斯的书、列宁的书、毛泽东的书,马恩列斯毛的书我都读完了,有系统的读。除了读马恩列斯毛的书以外,还读西洋哲学,康德、黑格尔这些,还有霍尔巴赫的,我也读了。在这些书比较之下呢,我自己觉得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决定,更加强了我对佛教的认识,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信心更加足。那么,必须知道佛教要因时制宜、因己制宜、因地制宜,不能铁板一块。原则是不变,方法应该有变动,所以我在监狱里面呐,在那个千人大会上我也讲马克思主义、讲毛泽东思想,我还得了奖的啊。那个时候我的学问呐,可以说是中国的、中国历代的到近代的,还有国外的、欧洲的我都综合在读、在看,还有我们中国的易经,我特别研究得深,读懂易经也是在那个时候。所以我的受益很大啊,尽管说是铁窗生活,我也等于是在闭关、进学校,受了益处。
惟贤长老:我从监狱出来已经是一九八零年了,八零年秋天。那个时候慈云寺经过文化大革命,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庙子的名字都已经改了,改成什么呢,改成了“励新社”。僧人都蓄了头发,穿普通衣服。
主持人:那个时候有多少出家人?
惟贤长老:那个时候全市有三、四十个,还是不少。都蓄了头发,都穿普通衣服。我初到慈云寺呢,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壮年——六十岁还是壮年,在那种情况下呢我就当人厨房的伙食采购,担着挑子到市场上去买菜……
主持人:买菜,买米……
惟贤长老:买菜,再自己挑回来。平常就打扫卫生、把垃圾倒出去,打扫卫生、扫殿堂,有时候客来了还到客堂去接待客,就这么一个生活。就在这中间,政府政策逐步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返正,当时的拨乱返正,逐步落实。落实以后我就把慈云寺的招牌改过来,慈云寺还是慈云寺。这个僧尼是蓄了头发,穿的普通衣服,一律把头发剃光,穿僧衣。大雄宝殿的香火也没有了,冷冷落落的,(我叫他们)把大雄宝殿打开,钟鼓重新想起来,早晚功课恢复,从此以后我就接受接班人。
主持人:哦,那个时候,就是在您六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任慈云寺的方丈了,是吧。
惟贤长老:对,六十四岁升任方丈。我当时就接受接班人,培养青年。担任方丈以后呢,原来我是回慈云寺是担任的副主任,管理委员会的。现在就过度到正式成为、正式担任方丈。以后殿堂慢慢地久恢复了,香火也兴旺了,信众也多了,这么增加起来的。由最初的几名、少数僧人,信众也不多,发展到现在全市是五六百僧人,信众是七八十万。发展到现在,也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吧。
主持人:在师父您六十四到您九十一岁,任了二十七年的慈云寺方丈,同时您又是重庆佛学院的院长,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重庆佛学院的办学特色?
惟贤长老:因为当时规定佛教协会就要办佛学院,原来这个佛教学院在罗汉寺,罗汉寺最初舍培训班,后来恢复佛学院。但是因为地势窄了,以后就移到了现在的华岩寺。当时的方丈星月法师他比较开明,他全盘接手,包括学生住宿、学生伙食,都把他包下来。这是当时星月法师有功,但是道坚法师也是继续了他这个志向,没埋没他师父的心愿,这是好事情。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们的惟贤长老真的是非常的伟大,从他很小的时候,读小学,十岁啊,就将这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法。这可以说就是菩提心,为众生完全的牺牲自我,一起去利益众生……
惟贤长老:这中间来讲呢,这个佛学院,重庆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他是三级相结合:由预科到普通科到专修科,三级结合。而且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把他列为全国宗教院校之一。得到了重视。那么这三级结合呢,除了学生基本上保持一百多以外还有教师队伍,有住校的,有讲座,人才还是比较强、教师队伍也比较强,这就是他的特点。“修学一体化,生活丛林”化这点是做到了的。“修学一体化,生活丛林化”这是赵朴老还在的时候提出来的。佛学院的学生应该学、修同时要重,生活应该要丛林化,集体跪堂,念佛参禅,这样子这个佛学院培养的人才才有用。
主持人:我们说佛法呢要讲闻思修行,我们不管作为出家人也好,还是在家的也好,应该怎样有次第的修行?
惟贤长老:这个学佛啊,讲信解行证,而在信解行证过程中呢,闻、思、修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要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多闻熏习就是要把这个善法种子,熏至在阿赖耶识中,去掉恶的种子,去掉扰的种子,而逐渐改变成为善法种子,清净种子。不经过闻不可能,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从闻中来。一切佛法的熏习首先要依止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开示,接受圣言量作为指导。圣言量就是佛经呐,不经过闻就不能熏,不能熏就不能改变阿赖耶识中的恶种和扰的种子,所以这是闻得阶段很重要。闻了以后要思维,多想出智慧。不想,就不能辨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个思维就是一种止观功夫。止,就是能够静下来;观,就是能够善于观察,所以止观功夫非常重要,止观功夫是走上菩提的阶梯,使我们恢复法身慧命一个重要的阶段。修,就是修戒定慧三学,勤修戒定慧,惜别贪嗔痴,修行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就是每天要静坐、要忏悔、要礼拜、要念佛。广义的就是要结合在生活中、工作中、对人接物中,以戒定慧抑制自己的烦恼,以悲心消灭贪心,消灭贪、嗔、痴,这个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惯了,那就是广义的形式。我们这个禅功啊,禅就代表佛心,佛的什么心呢,清净心、广大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禅宗也叫佛心宗。而这一种心,恢复佛心,不经过止观,不修定,不思维,不在修上用功夫不可能达到。所以学佛真正讲修持的话,或者狭义的修行,或者广义的修持,都要结合这个意义,恢复菩心,菩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不动而心是与境结合,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以此修行来改造自己和环境,做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自己,也净化他人,净化世界。
主持人:长老啊,佛陀为了应众生的根基,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比如说有净土宗、禅宗、密宗,那我们作为行者应该如何选择法门?
惟贤长老:佛法啊,他的缘由,大乘宗法的缘由一个是性宗,二就是相宗。性宗就是空宗,相宗就是唯识宗。讲空宗就是破而不立,遮而不全。他完全在破,破什么呢,破我执法执。讲唯识宗,也就是相宗。有立有破,破什么,破偏激执,破我执法执。立什么,立因缘生法,立圆成示法。因缘生,就说明是缘起,圆成实也就是圣义谛,四学谛圣义谛,二谛圆融。所以这个大乘八宗在中国来讲,是从印度这两大宗派传入以后,各宗祖师根据自己的修行就有性、相、律、密、台、贤、禅、净,就有了这八个宗派。讲行的净土宗、密宗、律宗、禅宗,讲教理的就是唯识法相,空宗,般若,天台、华严。我们历代祖师有个很好的传统,什么传统呢——教研本宗,行在净土,这是我们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尽管各各研究本宗,或者研究华严,或者研究禅宗,或者研究贤首宗,研究法相宗,但是呢,在行理上一致推崇净土宗,以净土为归宿,这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特点。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教理呢是以唯识为主,实修呢是以净土为主,能不能简单谈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惟贤长老:教理以唯识为主,“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的核心。行就是净土,往生以后升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等于就是解脱,带业人可以往生,就是说那个地方环境好,比较顺利,比较没有障碍,我们再净土宗叫好好修行,继续修行,由下品莲台到上品莲台,假如是人天根基的,你登下品莲台;你行解脱乘根基,生闻独觉根基的,升中品莲台;你行菩萨根基的,就升上品莲台,它是由这么一个次序的。但是总的来说,不是升了净土就解脱了,因为那个环境好,顺缘多,孽缘少,基本没有什么孽缘,可以直接好好修行,安心修行,是这个意思,而这个与唯识并不相悖,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创造五重恶事,在于烦恼的心,妄心,创造极乐净土,生在极乐净土,由于善心和净心,都是一个心,而唯识就是佛家的信与学,它是辩证的。
主持人:那我们在家人呀,尤其是在家人修行,会有很多障碍,比如说:五戒,杀盗、淫、妄、语,那我们这么在日常生活中去行持五戒?
惟贤长老:戒有性戒,遮戒。杀盗淫妄都是性戒,饮酒时遮戒,性戒不能犯,遮戒可以开。对于在家的来说,就要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既然信仰皈依三宝,三宝是修佛的皈依处,已经走进了光明大道,那么杀盗淫妄呀,要逐步的改过来,这个杀盗淫妄呀,性质都是恶的,于舍人,损众生为目的,这个不能做。拿杀戒来讲,我们中国的传统就是说不杀生,提倡放生,不食众生肉,他就增长慈悲心,佛法是慈悲为根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是这条你不做的话,损害众生的命,那就破坏了佛家的根本,所以杀盗淫妄必须要守。不过关于杀戒,在家菩萨有这么一条,对于那些危害众人的,凶恶的头头,盗贼的头头,抢劫的头头,杀人的头头,在家菩萨可以开戒,杀一儆百,以慈悲心,免他继续造业,进入地狱道,以慈悲心和怜悯心而杀,这个就不犯戒,反而有功。所以佛家的戒是止恶防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个原则要掌握到,开戒方面要注意到,哪些可以开,哪些可以遮,也要把它学好。重点在断贪为主,菩萨戒,四弘四愿,它是断除嗔恨为主,如果你有贪慕心,贪不止,那就犯戒。欲行菩萨戒,那么在家人可以杀一儆百,可以开杀戒,但是必须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杀他时为了免他堕入地狱,超度他,这个就要有些区别。
主持人:我们说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个淫欲,就是邪淫,请长老开示下,怎么断除淫欲心?
惟贤长老:在家的要看情况,一夫一妻,正式的婚配,它不叫邪淫。出家众,修声闻戒,解脱戒的,那就不能违反,是有区别的,所以戒有开遮持犯。他犯是有个过程的,所谓起心,动念,要看他犯成没有,它是分轻重的,和世间的法律差不多的,要看具体的情况。
主持人:长老,现在很多的修行者,包括我自己,看了一些佛学的典籍,佛学的教理,但是很难把这些教理应用到生活当中,那么怎样把理用和行用更好的结合起来,请长老开示一下!
惟贤长老:达摩祖师讲二入示性:理入,行入。理入就是借教是自己开悟,行如分四种,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报怨行就是要做到君子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要做到冤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随缘行就是自己生活再艰苦,机遇再不好,对人对事,一切随缘,万事随缘,也就是说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业,一切遭遇一切结果,都是前因带来的,业一旦受了就没有了,怨天尤人,怪爹娘,那是不可能的;无所求行就是不能扩张贪心,无求品质高,有所要求,一旦达不到,贪嗔痴就来了;称法行就是要检讨自己的行动,一言一行是不是和善法相合,与涅槃法相合。这个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示性,我觉得我们学佛的人呀,用之于生活学习方面都是可行的。
主持人:现在有个现象,佛教婚礼化,以及开展了一些临终关怀的活动,那么请长老开示下关于佛教商业化的现象?
惟贤长老:临终关怀,身前关怀,这个是好事,临终关怀,使一心不乱,往生西方,身前关怀呢,根据药师佛的十大愿,满足你的工作,衣食,生活和医药上的需要,这两种都好,但是把他们作为商业化就错了,应该是无商业,尽义务,做了不说话,不做声,这才是对的。不能商业化,商业化就错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长老也成立了佛教功德慈善会,请您谈下您心目中慈善的核心是什么?
惟贤长老:慈善功德会在重庆市成立的最早,在中国是第一个。我们由此落实宗教政策,在山区考察,看到山区的儿童,冬天还光着脚,背个包包,到十里外去读书,很苦的,这样就发起了希望工程,继而母亲工程,让母亲去救助,最后转成慈善功德会,救儿童,救母亲,赈济贫苦等都做,这件事情是重庆首先发起,以后厦门普陀,上海呀都会相继成立的,这个影响很大的,功德也很大的,解决了山区儿童吃穿等诸多问题。所以佛家很慈悲的,要以乐拔苦,华严经讲了,我们学佛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应该遵守奉行。
主持人:我们知道不久就是您老91岁的圣诞,在此来临之际请长老给我们四众弟子做一个慈悲的开示。
惟贤长老: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友难遇。这四个难大家一定要记住,有首古偈是这样的:人生难得今亦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学佛就要知道,你从何处来,就要到何处去,不要贪念目前的享受,生活淡薄话,慈悲心要扩大,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事果,今生作者是!要坚定信心。
主持人:长老,我的恩师上海下涛法师开展生命电视台,就是发菩提心,提倡不杀生多放心,对于海涛法师,长老您对他有什么祝福和希望。
惟贤长老:希望海涛长老,继续他的志向,以慈悲的胸怀悲悯众生,以乐拔苦,促进和谐社会,也促进世界和平,是众生免于灾难,免于战争的灾祸,这就要发大慈悲心,希望他保持健康,保持法体,法轮常转。
惟贤长老寄语
我今年91岁了,光阴过的很快,对于关心佛法,关心众生,做的还不够,今后要继续弘法。我现在要三个第一,第一个要健康第一;第二个要读书第一,继续读书;第三个要弘法第一。三个第一在有生之年要尽量做,希望我们的信众门,弟子们,坚定信心,巩固正见,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走上光明大道非常的难得,要在工作中,生活中以佛法精神为指导思想,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这就是能够遵守佛陀教育,上报四恩,下济三苦的实际行动。希望大家好好努力,身体健康!
来源:2010年06月17日 佛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