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文化 炉峰诗文 匾额书画 摩崖石刻 风情史迹
佛教文化——建筑

建筑是一门营造的艺术,举世闻名的中国紫禁城、颐和园、敦煌石窟,印度阿姜达石窟、泰姬玛哈陵,以及埃及金字塔、法国罗浮宫、希腊神殿等,这些都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建筑。从建筑中,又衍生出绘画、雕刻、造景等艺术,因此有人说:建筑是艺术之母。

建筑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从建筑可以一窥各地的民族性,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民情、风俗、人文、信仰乃至生活习惯等,例如古埃及人重视永生,大部分人把毕生精力集中在为死后的灵魂营建住所,因此有金字塔的伟大建筑诞生;中国因历代群雄并起,内乱外侮不断,因此有万里长城、护城河的建筑。在希腊、义大利或西班牙等国,长年只有下雨而无雪,所以屋顶采缓坡的斜式屋顶;北方国家降雪屋顶的倾斜度自然陡峻,在埃及等不下雨的地区,则流行平顶屋。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建筑各具特色,北方天寒地冻,建筑不可少的设施之一是;南方天气温和,一般的建筑均有亭台楼阁、花园小径,广植花草树木,主要是为了通风凉爽。不过大致说来,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向平面发展,与西方的纵向升高方式大异其趣。

建筑上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的一大骄傲,万里长城被称为是世界的奇迹,它是从月球俯瞰地球唯一仅见的建筑物;秦始皇陵被誉为最伟大的古迹;敦煌石窟是墙壁上的博物馆;天坛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建筑物之一

此外,中国历代帝王往往在改朝换代之后大兴土木,以建筑物来彰显自己的功勋,例如秦阿房宫、明清故宫等;也有以建筑物来纪念先人者,历史上有许多建筑物便是用来纪念一个人、一件事,或保留一个史迹,所以建筑物也有记录历史的功用。

建筑与社会民生更是紧密相连,在食衣住行等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中,除了住宅、道路、桥梁、运河的兴建,与住、行有直接关系以外,如果没有建筑工厂,又如何能生产衣食日用呢?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也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例如中国建筑主要类型包括城市、宫殿、寺院、佛塔、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石窟等,其中寺院、佛塔、石窟都是佛教的建筑,所以佛教在建筑学的领域里,可以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佛教建筑的历史与价值

佛教是个崇尚自然的宗教,修行人大多澹泊物欲,喜与自然为伍,尤其佛世时,弟子们往往茅屋二三椽便能安度终生,就是山林水边、岩洞树下,到处都能随缘安住。但是后来为了众生的需要,佛陀接受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的请命,允许信徒布施精舍,而有只园精舍、竹林精舍、鹿母讲堂等寺院的兴建,这是佛教建筑的起源。

到了中国,因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论道,启发东汉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内建筑比丘尼寺院,城外建筑比丘道场,开启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

佛寺一向是当代文化活动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更是人们心灵休憩的重要场所。中国佛寺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又名塔婆浮图浮屠,俗称宝塔,是一种高耸的佛教建筑,它的概念和形制导源于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是为供养佛陀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塔传入中国之后,得到了改造和创新,表现出中国建筑在艺术上兼容并蓄的能力。塔的形式多样,造型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缅塔以及金刚宝座塔等。它随着佛寺的位置,有的在山间,有的在水际,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类型。

不过,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锡兰的遗存建筑与印度大致相同,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则杂有木造建筑,爪哇的婆罗浮图为一表现密教九层曼荼罗的大规模石造建筑。西藏的大寺院,多建筑在山麓斜坡上,配置有多种建筑,连接在一起,呈现一种欧洲风格的市街景观,特色为塔身下部尚有一细小的喇嘛塔。我国的佛教建筑多仿皇宫式建造,称为宫殿式建筑。其典型设计多以主要建筑物整齐、对称地配列左右两方,山门与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等呈一直线并列,其左右分别设置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殿、客室与云水堂等。材料以木、砖为主,屋瓦大多加上彩色涂绘。中国现存的早期宫室、住宅极为稀少,宫殿式佛殿却可反映出当时结构、装修、构造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成为建筑史中有价值的证物,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佛光寺是现今仅存的唐朝木构建筑,唐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期,唐朝主要的艺术表现全集粹于殿内,使该寺成为中国独特的宝藏。

我国著名的佛教建筑物当中,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宁寺,被誉为此寺精丽,阎浮所无。而我国的佛教建筑,可以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大观,其中尤以石窟艺术更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石窟,又称石窟寺院,是将山岳的岩质断崖凿成洞窟,供养佛像以作为寺院者。我国石窟的开凿,约在前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由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试凿开始,直至十五世纪,历时千余年而不衰,以北朝至唐朝为盛,分布遍于中国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河北河南的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洞,以至辽宁的万佛洞等,规模均极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大同云冈石窟最为奇伟。此外,尚有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南京栖霞山、山西太原天龙山等处,石窟内部,遗存有丰富的尊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综合风貌。

石窟寺院与一般平地的木造、石造或砖造寺院不同,是利用岩盘或岩山开凿而成,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痕迹,弥足珍贵。内部多设有佛龛、佛坛、华盖、塑像,饰以浮雕、壁画等,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俨然是佛教的宝库,形成石窟艺术,同时造就了佛教艺术史,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在在显示出佛教不仅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佛寺建筑的功能意义

寺院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佛法弘传的所在,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灵寄托的所在。佛寺建筑是为了弘法、度众所需。虽然今日随着佛教信仰的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间随之扩大,早已不再局限于寺院中,但是寺院永远是信仰的精神象征,寺院除了传播佛教真理之外,庄严的殿宇、宁静的气氛、祥和的梵唱、慈悲的教义,让社会大众在工作忙碌之余,尤其是遭遇挫折、徬徨无助的时候,自然想到寺院,不论是参加各种修行活动,或是在佛前瞻仰、礼拜,都能获得再出发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是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有寺院就有信仰,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寺安僧。

寺院不仅是信仰的道场,尤其过去寺院大都建筑在僻静的山林,湖光山色,配上朱檐碧瓦的庄严殿宇,景致怡人,环境清幽,宁静祥和,往往吸引一般社会大众前往旅游踏青,藉以远离尘嚣,涤尘静虑,享受山居之乐。

到佛教寺院参访,除了眼观耳听之外,尤其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启发,对社会人心产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无形中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具有端正民风,安定人心之功。

寺院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建筑方面所遗留下来的古迹,却甚少早于十六世纪者,这固然是因为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保存不易,其实最主要的是连年战火,尤其每当改朝换代,君临天下之后,往往把前朝所遗留下来具有纪念性的建筑,悉数摧毁,于是在人为与战火的破坏下,无论是石造、木造,均无法幸免于难。

所幸,从佛教石窟的外观建构及壁画上,仍可缀拾一些古代传统建筑的吉光片羽。此外,如前所提,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则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建筑,也可一探早期中国建筑的风貌,例如建于八世纪的唐招提寺,这是日本仿唐朝的木造建筑,现今仍保存完好。

再者,近代的佛寺建筑多数仍维持仿古式建筑,例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以及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的大雄宝殿,都是古色古香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不但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发扬光大于世界,贡献不可谓不大。

佛教建筑的未来走向

过去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修道区,一为生活区。修道区又分为两类:供养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祖师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用的禅堂、念佛堂、云水堂等。生活区的建筑有斋堂、香积厨(厨房)、客堂、寝堂、茶堂(接待室)、延寿堂(养老堂)以及库房、浴室等。

随着时代进步,弘法方式日新月异,佛寺建筑的硬体设备也应配合弘法的需求而增设,在建筑上,除了一般性的问题要注意外,更要重视:

空间的有效利用。

活动的动线配合。

设施的适当配置。

需要的人性设计。

里外的合理区分。

安全的完善考虑。

例如佛光山除了上述的建筑之外,并有会议厅、讲堂、抄经堂、礼忏堂、谈话室、视听中心、文物陈列馆、文物展览馆、净土洞窟、美术馆、滴水坊、法物流通中心、停车场等设施。

佛光山是一个集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圣为一体的七众道场,硬体建筑是依开山四大宗旨而规划,在朝圣方面,仿效大陆四大名山而建设,除主殿大雄宝殿外,另有大悲殿、大智殿、大愿殿、大行殿,分别供奉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阐扬悲智愿行的精神。

在培养弘法人才的教育方面,僧众、信众教育院舍一应俱全;在文化方面,除了文化大楼以外,并有文物展览馆、文物陈列馆、美术馆等;在慈善方面,设有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万寿堂、佛光诊所、云水医院等,全面照顾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

从以上各项建筑可以看出,佛光山是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道场,所谓现代化,就是一切建筑设备要能配合时代及社会大众的需求,例如,过去部分佛寺最初建在偏僻的山野林间,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经由山林走向都市。从最初的以佛殿为主,渐渐发展到讲堂、教室、课堂、会议室等。尤其现在的寺院已从过去出家人专属到今日四众共有,从传统佛堂到今日高楼讲堂,从过去简陋的茅蓬到今日庄严的殿宇。未来的佛寺希望能具有学校、讲堂、会议室等功能,而不是停留在过去吃斋拜佛的信仰上,要让设备来度众,所以我希望今后的寺院能从建筑上发挥以下的功能:

一、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一个四众融和共有的道场。

二、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校。

三、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注重研究交流的会议中心。

四、希望现代佛教寺院成为具有谊社功能的活动场所。

佛教建筑现代化,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现代化的佛教建筑,乃是本着佛陀慈悲为怀,普化众生的心愿,使佛教能够顺应每个时代的需要,而做种种的方便施设。

根据印度出土的遗迹,佛陀在世时所住的精舍,无论在卫生、通风等设备,都相当的进步,达到当时的现代化。翻阅中国佛教史书上的记载,北魏时代置有僧只户、僧只栗,以解决人民的饥馑;唐代设有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福祉设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应每一个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及于社会,也就是要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