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文化 炉峰诗文 匾额书画 摩崖石刻 风情史迹
绍兴城隍庙考

据《越中杂识·祠记·府城隍庙》所载:府城隍庙在卧龙山西南之巅。神为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祐公,进忠应王。明初另祀于山麓。清康熙中,郡守俞卿重修上下两庙。乾隆五十六年,郡守李公亨特重修上庙。

钱武肃王城隍庙碑、南宋敕书碑尚存,又柯桥镇有城隍行祠。

另据朱关甫同志《绍兴宗教》引《道教精萃》记载:在中国古代建国之时,范土为城,依城凿池曰隍。城隍为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既为民众心目中的阴间地方长官,对生前治理过本地方的名臣良将,希望他们仍和在世时一样护佑黎民百姓,泽被一方安宁,因而立为城隍神。这就表明城隍神是当地人民推荐拥立的,生前有德于民,死后民立为神。绍兴府城隍神庞玉就是如此。除柯桥有城隍庙,据说是行宫外,安昌镇东市、斗门三江十字街也有城隍殿,其他如秦望山腰的崇福侯庙等亦祀城隍神,只齐贤镇石佛寺内的城隍殿,祀的不是庞玉而是钱镠,并称之为机神菩萨。这是由于钱镠提倡纺织所致。

绍兴城内府山山巅的上城隍庙,虽经清代康熙、乾隆二度重修,但笔者幼年已无所见,而山麓的下城隍庙,是笔者幼年玩乐的去处,因笔者老家就在府城隍庙前24号,这里亦是我1928年的降生之地。现在的偏门直街当时分段有小地名,自东而西有脂沟汇头、法院前、大小郎桥、府城隍庙前、文武司前、燕家弄口、马家桥、清凉桥、土地庙前(常禧坊土地庙)、城门口、龙舌嘴等。当时的旱偏门,有人还在叫常禧门。

下府城隍庙正对小郎桥,面临街衢,庙宇直抵府山山麓,直径在500米以上,东面与福庆庵接界。西面与虞姓大宅人称歪摆台门相连,门面有东、西两辕门,西辕门口靠右有一碑亭,中立一碑,碑上四个大字高风亮节,上款题为刘念台先生誌记,下款为立于清代的年月。这大概为纪念刘宗周(字念台)在龙山书院讲过学的缘故。辕门中壁很高,也很开阔,记得壮丁名单都公布于此。进入辕门,是一块石板道地,小时常在这里滚铜板、劈洋纸、扽铜钱,是儿童们的游乐天地。中间在一壁阁,塑着一位满身金甲的神祗,人们称他为王灵官,据称他是管鬼的。而道地前有与道地等长的一排台阶,约十余级,宽可30余米。上台阶是头山门,中是通道,左右有屋两间,原为庙祝住处,后因建义仓,成为仓管人员房间,这个山门的平台,宽亦有10米左右,长与道地等齐。进头山门后,是长可50米的甬道,东面是福庆庵庵宇,西面有曹道士、潘姓、赵姓等宅的门面,他们的住宅连通文武司台门。甬道尽头,左右有通路,路口各有拱门,左面拱门内有碧霞元君祠,供女神碧霞元君,是道教中掌管疾病、生育之神;右面拱门内建有鲁班先师殿,是建筑行业的祖师。二山门口有左右石鼓,石鼓置于石墩之上,因系太湖石凿成,光滑透凉,为儿童们爬上溜下的玩物。二山门有门四扇,只开中间两扇,门槛较高,类似越王台。进门左右原为一排厢房,为香客的食宿之处,民国二十二年,这里改建成义仓,因房屋高大,廊沿宽阔,每间大小差不多,而长达50多米,确是仓储的好区处。与之配套的是府城隍庙前面的府河(称玉带河)在小郎桥沿岸建起粮船停泊码头和长达百米、有十二级台阶组成的踏道,便于粮食上岸。而运粮船是灰塔锚,百吨大船。可见当时府河水深程度。

义仓尽头则是一马平川的大殿前广场。跨过八扇殿前门的石门槛,眼前是广场正中的大香炉和烛排,广场两旁是侧厢,有红漆木栅拦着,左厢为勾魂使者、夜叉等,右厢为日游神、夜游神和牛头、马面等塑像。进大殿,正中为城隍神坐像,紫袍金带,塑像庄严肃穆,神龛有帷幔,龛前有石案桌,长与龛齐,桌前为丹墀,墀下设拜墩,神龛上方悬匾曰保境安民。为里人共立。具时为明永乐庚子岁。案桌左右各有一名仲神,文簿打扮,手执笔簿,塑像围以木栅。琉璃油灯高悬殿中,两旁朱红木栅后面各塑四名皂隶,手执红漆竹杖,一字排列。殿柱上有楹联,梁横上有挂匾,多为佑我黎民八邑屏障等字样。从神龛左右转入后殿,右边建有奈何桥血污池望乡台诸种轮回报应的设施,右边则塑有黑、白无常,殿中塑有十殿闫罗坐像,各有其名。后殿主要是十八层地狱的堆塑,生前作恶之徒,死后要在血污池、十八层地狱中受到各种惩罚;而行善之人,死后有接引童子手持接引幡,伴以仙乐,接引过奈何桥,不会失足落入血污池中而受罪。这里的阴司布局,可与江桥头老狱庙相埒。后殿两侧有偏门,出门缘石级可直达府山西冈。

绍兴府城隍庙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非山阴城隍庙和会稽城隍庙所可比拟,而且因建过义仓,保存得比较完整。但抗日战争开始后,因军需日繁,军粮孔亟,义仓成了空仓,管理人员亦撤走,正好成了国民党驻军的营房,曾驻有一个连队。等到日寇侵占绍兴,日军在府山上驻兵,把泰清里的绍兴中学附属小学校舍作为司令部,而以为城隍庙内驻过国民党军队,就肆意破坏,拆毁殆尽,偌大的庙宇竟成了一片瓦烁场,连同鲁班先师殿、碧霞元君祠亦不幸免,最后连福庆庵亦毁于一旦。

绍兴民间俗语有:城里城隍庙,城外土地庙的说法,土地庙就是社坛所在,社坛的历史可追溯到古越大禹时代。据《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记有:巫里,句践所徙巫为一里,去县二十五里。其亭祀今为和公群神稷墟。《史记·封禅书》云: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淮南子·汜沦训》载:禹劳天下,死而为社。作为华夏民族的开国之祖,大禹生创社祀,死为社神,实属势所必然和理所当然。据此,大禹还是土地神之鼻祖。古代祭地曰:,土地之主曰。所以土地庙从此时就诞生了。

至于城隍神的产生,有人以为起始恐是明代的事。据吕洪年《浙江风俗大观·杭州城隍周新》一文中说: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竭力利用民间信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曾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来建造城隍庙,要各级官员赴任时,向城隍宣誓就职,借以强化各级地方官的地位及其行政权力。又说:城隍神是我国民间崇信的重要神灵之一,它以守护城池、保障治安、掌握水旱等为主要职司。

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姚福均的《铸鼎余闻》卷三:各处城隍皆以人鬼实之。苏州《中吴纪闻云春申君,镇江《陆游记》云纪信,宁波袁桷《延祐四明志》引旧志亦曰纪信。又昌国州城隍,宋建炎四年赐额曰惠应引归志云乡人茹侯。燕都《月令广义主》云文天祥,后为杨椒山……”而杭州城隍据清光绪三十二年印本黄斐默的《集说诠真》所引《琅琊代醉篇》载,是明永乐(明成祖年号)的清官周新。据此。则南宋建炎(宋高宗年号)时昌国州已有城隍神,那么起始不是明代的事了。可能还在南宋以前,但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而推广建造城隍庙,从此城隍神地位显著提高,所以城隍庙香火鼎盛,而且庙宇宏敞。

在道教的《道教精萃》中把城隍神列为道教的神祗,而轮回之说则属于佛经的说教。城隍庙后殿的十殿闫罗和十八层地狱以及轮回设施,应是佛教范畴。在我国,道教是国货,佛教是舶来品,但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凭统治者皇帝的爱好和治理百姓的需要,有时重道抑佛,有时又重佛抑道。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信佛到自身剃度,既当皇帝又当和尚,天下(南方)遍兴佛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大兴。而唐代,由于唐高祖李渊,认道家的祖师爷李耳为祖宗,道教大盛,王子公主多去道观镀金,李隆基为了夺媳为妇,杨太贞当过女道士;长孙无忌的媳妇,堂堂公主,竟在道观里修她的逍遥道。可是,到了中唐后期,唐德宗又好佛恶道,大迎佛牙,京兆尹韩愈,一道《-迎佛牙疏》,触怒了他,只落得个贬到偏远荒凉的潮州,去祭鳄鱼去了,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只得自食其果

大概城隍庙大兴于明代,朱元璋这位从皇觉寺出来的小沙弥,一旦风云际会,居然坐上了明太祖的宝座,懂得百姓的心理,怕神怕鬼,所以大兴城隍庙,巩固其大明江山。如此而已。

绍兴府城隍下庙,是应运而生的吧!

20080408中国柯桥网转载)


绍兴炉峰禅寺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9010532号-1
地址:绍兴市南镇会稽山香炉峰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837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