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成
绍兴市区新建的永和塔内第二层,布展的是素负盛名的瓯塑,共有6个场景,其中3个场景是“伯益佐禹”。瓯塑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深化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当代学者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特别提到,只有河南登封的嵩高山和浙江绍兴的鹦哥山有纪念这位英雄的庙宇。
伯益,一名伯翳,又名大费,是高阳帝颛顼的苗裔。《史记·秦本纪》:“女华生大费(即伯益),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听了很高兴,对大费说,你的后嗣中必出大才。将姚姓之王女嫁与他。任命他为虞官,掌管山川林泽,草木野兽,是为百虫将军。又赐姓嬴氏。至后世,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果应了舜帝之预言。
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又能用火焚山,驱逐野兽。帝尧时,洪水滔天,天下沉渍,无地可种,靠猎取飞禽走兽来果腹,伯益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后,禹和伯益驾着小舟,把猎得的新鲜鸟兽肉,分送给困于水患的先民,使彼等赖以活命,投入到治水中来。所以,伯益佐禹之功最为卓著。
伯益又是个多才之人,《淮南子·本经篇》:“伯益佐舜初作井,凿地求水。”《吕氏春秋·勿躬》、《论衡·感虚篇》等也有此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巡行四渎(大淮、大江、大河、大济),伯益和夔随同。禹命伯益把沿路的山川脉理、鸟兽昆虫、八方民俗等,一一记录下来,名《山海经》。这本地理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据专家认定,不可能出自一时一人所作。但其中杂有一些远古的神话传说,很可能取自伯益的蓝本。
会稽乃大禹会诸侯之地,自当少不了伯益的足迹。父老乡亲不忘先贤功绩,在城西15里的鹦哥山北麓立有伯益庙,明代南畿学政萧鸣凤作有庙记。当地人奉伯益为稽山大王或稽山大帝,庙又称稽山大王庙。
现在的伯益庙,悬的是“稽山寺”匾,匾名下又有“八堡和”三个略为小一些的字,萧鸣凤记中说,庙享“前后八乡俎豆(祭祀)”,八堡大约指此。今指山头井、窑下陈(庙的所在村,今与山头井合为山下村)、黄婆溇、贤家庄、金家店、西岸金、陈家葑、木栅8个自然村,近日又有6个村加盟,成了十四堡。殿内的伯益神像,头上戴有冕旒,作帝王相。禹崩,伯益曾摄政三载,并不为过。
庙的四野宽广,虽与山头井村相邻但不相连,两村孤峙相对。“庙面秦望,方峭魁正如玉屏。右笔架,左天柱。香炉、瑟琶横其东、银山、亭山蜿其北”、“林小向秀,谷浅而幽”,倒有几分灵气。庙记的撰写者萧鸣凤曾在此束发读书,深得其益。
庙内有一万年戏台,据说,每于正月十三至十八日,要唱五天五夜大戏,“以酬神祗”。三月初六至初八日,又要演三日三夜戏,初八这一天,还要迎神赛龙舟。学正戏前,必要加一出“青苗戏”,《扌可蚜(音近似“蚰”)虫》。由宕四花或武花脸扮作蚜虫精,著绿袄,戴面具,也可以扎网巾、水片子,头上簪牛角尖,裹黑色长挂。另一演员饰稽山大帝,衬以4名校尉。剧情是蚜虫精吞吃庄稼,稽山大帝奉旨除妖,经过一番追杀,终将蚜虫精杀死。此戏还演出于皋埠、马山、安昌等水乡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