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良
清毛奇龄《西河合集》碑记六:“越有二石佛,一柯山,一羊山也。”羊山石佛在绍兴县齐贤镇山头村石佛寺石窟。石窟壁明万历甲辰年(1604)邑人郑一麟、吴显忠撰《羊石山石佛庵碑记》载:“吾越羊石山,去府治三十里。隋开皇时,越国公杨素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好事者因山凿石为佛。”
隋文帝开皇、仁寿间,开窟造像盛极一时,从西晋开始,弥勒信仰颇为流行。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是未来佛,地位极高,在当时占有主导地位,故有唐一代及此前,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以外塑造最多的形象。羊山石佛即为弥勒像。石窟造像之营造法,其时多“参照印度支提与精舍的格式,在山崖上凿出洞窟,再在洞窟内凿出佛像”(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羊山造像在此营造法上又有所创新。石佛位于常年水位以上高28.5米的孤岩内,在离水面11米处开凿。石窟南北阔5.5米,东西宽4.8米,高8米,顶呈穹隆状,南与供奉钱鏐的武肃王殿相通。石佛通高6.8米,旧时通体饰金,全跏趺面东坐于莲台,莲台宽3.4米,高1.5米,上口有三道水波纹,中为两层仰莲,下为覆斗状基座。造像螺髻,颈有三道圈,两肩宽厚,披通肩式袈裟,袈裟由肩部向腿外侧下垂,褶纹深而稀疏,裙带在腹中束结,右手曲肘上举,左手按膝,背部有一天然缝隙,与窟壁不相缀连。造像于196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五官及双手遭破坏。其残貌载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绍兴》画册。1991年佛像残缺部分得到整修,修复之蓝本,系参照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续雕者为上方桥民间石匠倪水泉。为显示石佛本色,佛身不再涂金。
石窟前凿有拱券形窗,使窟豁然敞亮。窗宽1.92米,高2.86米,上镌“云门”二字,旁有清光绪乙未年(1895)里人陈大□所书楹联:“片石偶留幻出庄严色相,三生始藏浪传开凿神奇。”窗外又凌空铺宽2米、悬壁而出1米之阳台,周围石栏。凭栏远眺,平畴沃野,驼峰■湖,历历在目。人伫窗台,颇有超脱尘缘、与佛同世之感。 |